第1128章 開始

臨近七月,朝鮮半島上大戰在即,雙方各項布置也都是擺在了明處,王通親率大軍沿著朝鮮西側的平坦地帶南下,倭寇兵馬則是在漢城漢水一帶匯聚兵馬。

在鹹鏡道和江原道之間的區域,則是由宣府和遼西的騎兵步卒駐守,為了穩妥起見,還專門將譚劍率領的第七團加了過去,並且配屬了十五門火炮。

雖說譚劍的官位也就是和查大受和祖承訓等人相當,可這個第七團卻是當做東路的核心,對戰鬥的勇氣和決心這一項,王通對遼鎮出身的兵馬並不怎麽信任。

原本駐紮在平壤的遼西兵馬王通這次僅僅抽調了一千騎兵,由李如柏率領,李如柏為人或許孟浪浮躁,但也是個能沖敢打的猛將,還要人盡其才。

朝鮮地形,東側多山,西側平坦,這也是朝鮮在東部設置三個道,鹹鏡道、江原道、慶尚道,西部卻有五個道的原因。

在山區地形之中,不可能展開大軍作戰,在關鍵地形卡住要害道路之後,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樣的地形下,占領的時候,倭寇會放置一個軍團,但作戰的時候,這裏就要完全被放棄掉,專心在東側的京畿道準備。

王通在這裏安排人馬是為了防備麻煩,眼下這個局面,倭寇做出什麽不合常理的行動也不是不可能,堵住那裏,也是做個完全。

如此安排還有些別的考慮,禁軍七個團,譚兵和譚劍都是五十歲左右了,譚兵這個團是虎威軍的第二號主力團,譚兵也算是精通用兵,譚劍這邊則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去那裏專門守禦則不會有什麽大問題。

另外,作為大後方的平壤以及平安道暫時交給了薊鎮的五千步卒鎮守,這個力量也已經是足夠。

禁軍虎威軍第一團至第六團,合計萬人,虎威軍馬隊三千騎,大同騎兵兩千騎,遼西騎兵一千騎,炮隊兩千人,邊鎮標兵步卒九千,另外還有從邊墻外趕來的義勇女真騎兵一千五百騎,步卒兩千,以及商團武裝一千二百騎,步卒一千余,合計兵馬三萬三千余,如果再算上隨軍的民夫輜重,以及各色人等,四萬兩千人是有的。

而在倭寇那邊,第二軍團被全殲,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一個損失過半,一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馬,但其余各部的損傷並不太大,大多是和地方上的朝鮮暴民交戰損傷,各個軍團湊起來,也有十一萬左右的規模。

從人數上來看,三萬三千兵馬對十一萬,勝負似乎已經分曉,倭寇的幾個軍團長也是用這個給自家打氣,紛紛說此戰必勝。

如此大的軍隊行動,最讓人關心的是糧草供應,對明軍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來說,還是一件好事。

邊墻外的墾殖農莊以及各大商行,還有遼寧本地的那些大莊子,雖然有各種關外特產,也有各類賺錢的貿易,但真正大宗的產品還是糧食,糧食這個東西的確是必需品,也不愁銷路,奈何遼寧不缺,北直隸一帶也是不缺,不是賣不過去,可沒什麽太大的利潤,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可以用來招募更多的農民勞力,這個也是眾人的打算,不過也是個很無奈的算計了。

等到王通率軍入朝,大軍所需的糧草開始是由關內帶來,遼寧官庫裏供應,等入朝之後,就開始就地采買,這個就地不是說在朝鮮本地也不是說遼寧,而是說你將糧草運到大軍這邊,大軍當場支付銀錢購買,或者是開具三江系統見票即兌的錢票和銀票。

不光是邊墻外的莊子裏有糧食,天津衛這邊因為是漕糧轉運的樞紐,海運的門戶,也有大批的糧食儲存,至於來路那就是五花八門,江南的、河南的、山東的等等等等,大軍需要糧食,軍需通過三江系統在各處采買,這南北的存糧就都有了用武之地。

邊墻外的用大車運輸,在鴨綠江這邊上船出海,京津一帶的糧食直接在港口上船,船運到朝鮮大軍左近的港口,然後用車馬運送到大營中。

大部分走了水路,運輸方便,運費低廉,因為朝鮮地形狹窄,上岸之後運到大營之中並不需要太長的距離,民夫丁壯也不會太苦,更關鍵的是,各處的出產換回了真金白銀,讓這些商人和大莊園主嘗到了墾殖的甜頭,銀錢物資流轉起來,甚至因為這個物資供應,開辟了幾條商路,這個才是真正的好處。

相對於明軍輕松從容的糧草籌措和供應,倭寇兵馬的糧草供應就是一個災難了,十一萬人的吃用可是極為巨大的數量,從倭寇入侵朝鮮到現在,倭寇一直是破壞劫掠,從去年才開始進行經營。

等開始經營的時候,明軍又開始入朝,根本沒有什麽完全的準備,盡管漢城一帶是朝鮮最好的糧食產區,以往是要供應朝鮮幾百萬人的人口需用,可現在這十一萬人的吃用都是緊張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