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戰前更像年前

在原來沒有王通的那個時空,所謂的萬歷三大征耗盡了大明的國庫,高拱和張居正盡心竭力扭轉的大明財政又變成了在破產和即將破產兩種狀態搖擺的惡性循環,可這一次,不管是播州還是寧夏,都沒有什麽大亂子,甚至這兩處亂局的評定,還給大明增加了新的稅源。

而原來給大明財政造成極大負擔的九邊軍費,也因為軍戶變民戶,派駐禁軍幾個團駐紮,可以削減很多很多。

更不要說,天津衛開埠,松江府開埠,以及各處商業繁榮所帶來的商稅收入,盡管田賦還在連年的遞減,但大明的財政此時卻是一個極為寬裕的局面。

此消彼長,幾處核算後就會發現,原來現在大明的財政局面寬松的很,完全可以支應這支大軍的調集和作戰。

實際上真正的難處不在於軍費和調兵,而在於大明從中樞到地方,基本上沒有人善於如何安排這麽大規模兵馬的調動和支應,還要王通獻言獻策,讓商人們廣泛的參與,讓更加先進的民間商團加入進來,這才可以解決。

當然,近二十萬人,差不多貫穿整個大明北方的調動,糧草、人馬、器械都是數量巨大,軍餉和各項開支,銀子那真是流水一般的進出,按照大明慣常的規矩,從戶部、兵部,一直到下面操辦的各色人等,都不知道要發怎麽樣的財。

王通心裏也明白的很,所以他在奏疏中也說的明白,既然自家身上還有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銜,就要用錦衣衛這套系統來監視這次入朝作戰,後勤軍需系統的運轉,宮內對這個也是支持,東廠也準備跟進。

不讓人撈錢是不可能的,但這等作戰的大事,不能有絲毫的疏忽,王通也是擔心,有些人手太狠太黑,結果耽誤了大事。

宮內對這個意見倒也是很贊成,即便是內廷司禮監掌印太監田義對這個有這樣那樣的意見,可派人監視文官們在軍需後勤上的收支狀況,對宮內各處卻是有百利無一害。

王通和萬歷皇帝的奏折批復以及書信往來,有單獨的一條渠道,外朝甚至內廷的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了解。

也不知道他們兩個人有沒有相應的溝通,這次入朝大軍的文官統制,居然還是讓遼寧巡撫徐廣國來擔任。

徐廣國不管是目前的位置還是資歷都遠遠不夠格,實際上,在確定王通即將擔任入朝大軍主帥的時候,朝中凡是有資格擔任統制的文臣都在明裏暗裏使過力,官場上下,不管明不明白軍事,但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對王通很有信心,王通率領大軍出戰,必然大勝,必然立下功業。

也就是說,只要跟著入朝,那就必然有功勛分潤,對自家的地位權勢大有好處,那王錫爵跟著一同去了,結果這首輔的位置就顯得理所當然,因為功業到了這個份上,如果自家去,最起碼也能延續個十幾年的榮華富貴。

不過朝廷的這個安排讓上下很是錯愕,有傳聞說王錫爵曾在萬歷皇帝面前諫言,既然朝中放心讓王通統率大軍入朝作戰,那就應該給予充分的信任,以往王通身邊也沒什麽文臣統制,一樣有大勝,一樣沒有什麽異常,他王錫爵跟著一起去建州,也都是充分的放權,並沒有發揮什麽作用,而且這次去遼寧,最關鍵的是作為大後方的遼寧地方的配合,遼寧巡撫徐廣國在朝鮮那邊生亂到現在,已經證明了自己應對及時,做的也是中規中矩,讓他做這個位置,配合好王通也是應有之義。

王錫爵的這番理論沒有任何的問題,不過朝中大佬們都是在罵,這是內閣首輔在堵其他人上進的道路啊!

誰都知道入朝之後會有了不起的功勛分潤,得到了這份分潤之後,功業積攢到一定的地步,必然要向上走的,可六部尚書、都察院的都禦使、內閣大學士們向上走還有什麽位置,無非就是內閣的首輔次輔了,那豈不是對他王錫爵有了威脅,而遼寧巡撫徐廣國則不同,資歷淺,位置低,就算分潤了,也要在遼寧呆好久,或者在大省或者六部磨幾年才能上去,全無威脅。

罵歸罵,朝中也做了決定,而且大家也摸不準,這件事是不是王通自己策動的,如果說王通自己在做,那貿然反對怕是會得罪很多人。

關於內官監軍這件事,內廷對這個位置倒是沒什麽爭奪,有資格去的就是那麽多人,而且這些有資格的角色,也未必稀罕這個功業積累,有這個時間,留在宮中多奉承奉承萬歷皇帝和皇後娘娘才是對的。

結果做熟不做生,司禮監秉筆太監陳矩又是被任命為監軍,不過這次監軍的任命還有特例,禁軍監軍蔡楠被任命為副監軍,這個人事任命大家也明白的很,陳矩這次去朝鮮,恐怕也是個擺設的作用,畢竟這蔡楠才是真正的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