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人選

盡管徐廣國洋洋灑灑的不斷上奏,可局面的發展也和呂萬才等人判斷的差不多,徐廣國這邊說話了,其他人立刻就是跟著鼓噪起來。

關鍵是在這個一家之言上,徐廣國身上的標簽太明顯,所說的話傾向性太強,說服力也不是那麽有效。

從上到下都能看出來徐廣國的用意在何處,無非是想讓王通重新出山領兵,這個萬萬不行的,王通那人在京師做錦衣衛都指揮使的時候,京師上上下下被他壓的喘不過起來,群臣稍有異動,他那邊刀子就舉起來了。

如果這次讓他去朝鮮平倭,立下大功,接下來大家怎麽辦,雖說未必有什麽殺身破家之禍,可這樣的人總歸讓人不自在。

說起來也是奇怪,從得到倭寇入侵朝鮮然後入侵大明的消息到現在,大明朝野上下居然沒有一個人考慮過失敗,兵事多變,勝敗無規律,誰也不敢有萬全的把握說如何如何,可大明這次就是這樣。

即便是祖承訓幾千騎冒進平壤,中伏後損失極為慘重,上上下下也都覺得朝鮮平倭會是一樁大功業。

過程如何現在自然不好說,不過這場國戰的勝利一定會屬於大明的,現在京師沒有人這麽說,也沒有人公開寫在紙上,不過一切一切的討論都是基於這個,誰作為這個主帥,誰就能獲得這樁大功,誰就會在將來占據一個主動。

從萬歷五年開始,大明在對外戰爭中,也有小小的波折,但主流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塞外關外那些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可以動員幾萬甚至十萬大軍韃虜強敵,就這麽一個個的被擊敗滅國。

在這樣的勝利背景下,大家對於即將在朝鮮發生的大戰都是有個判斷,大明會勝,大明會大勝。

徐廣國這麽說,卻也有去過遼寧的吏部官員,兵部官員,還有去往遼寧辦差的言官們,紛紛上疏辯論,都是說李家在那次大敗之後,是勵精圖治,勤勉練兵,戰力更勝往昔,不過這些言論和最近的祖承訓大敗聯系起來,總歸沒那麽有說服力。

所以京師的言論中對祖承訓頗為貶低,都說此人不善用兵,平日裏也是專心撈錢做生意,他屬下兵馬根本稱不上兵馬。

特別是遼寧巡按對李家的言論很有說服力,按察使本就有刺探搜集當地情形言論的職責,他對李家的評價比較有權威性,說是李家知恥而後勇,上下一心,練兵不墜。

當然,關鍵點不在遼西的李家,只需要說明遼西李家還能用,兵卒還善戰就可以,關鍵的問題是吹捧宣府總兵李如松。

身在宣府的李如松的確有許多值得大說特說的閃光點,比如說從萬歷初年就開始的大小勝利,參與的各次戰鬥中都是沖鋒在前,上下一心的用命,這個倒也不差,因為禁軍和商團武裝發布的大大小小的戰鬥,李如松都是參與了,而且斬獲都是不少,也是實實在在的功績,偏生他運氣也是不錯,李家幾次大的失敗都沒有他的加入。

這樣的將領,資格足夠,功績也足夠,而且李如松和王通一系的禁軍系統關系不差,大家合作的時候非常多,他作為人選被推出來就很是合適了。

宣府總兵李如松作為帶兵的人選被推出來之後,朝野上下反對的聲音不多,連朝中幾個立場偏中立的人都說不出什麽來。

李如松還給萬歷皇帝上疏,說眼下時局,務求大明和朝鮮邊境一線的穩定,調兵徐徐圖之,但防禦一定要先做好,而且要主動的向朝鮮安排密探細作,了解盡可能多的情況。

這個意見,王通也是表達過了,所以萬歷皇帝也覺得李如松還真是合適,算是個老成持重的大將。

……

爭論歸爭論,對於朝鮮那邊的局勢,兵部這裏還是給了足夠的重視,一直駐紮在京師一側的虎威軍韓剛部被調往永平府駐紮,而且還配屬了虎威軍禁軍馬隊一半的兵力,薊鎮和京營各自抽調四千精銳隨行。

這就是小心謹慎的應對,如果遼寧局勢有什麽突變,禁軍最精銳的力量就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巡撫徐廣國被給予更大的專制之權,實際上現在的徐廣國說是總督遼寧三鎮更加恰當一些,為了讓他便宜行事,徐廣國對三總兵都有指揮調遣的權力,只是命令需要隨時向京師報備,算是程序。

遼寧巡撫徐廣國調遼東總兵馬林所部四千騎去往遼南,遼西總兵李如柏已經是率領本部精銳前往,遼南總兵孫守廉自然是全部動員。

除卻這些安排之外,巡撫徐廣國自己也進行了募兵,邊墻內外的團練和商團武裝被他征召三千余機動,加上他自己的標兵家將,差不多有四千余人,用作守備定遼右衛的機動力量。

朝中誰為帥的爭論還在繼續,官員們對徐廣國這個舉人出身的巡撫本就印象不好,這次的爭論讓這個印象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