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大富松江,倭國平戶

萬歷十八年的初冬,王通在京師忙碌非常,一家家的飲宴相聚,談了一樁樁的生意,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開始幾次的宴請,李文遠私下裏也過來通報消息,說是有宮內派出的探子在盯梢,王通對這個沒什麽在意,自己在京師和這麽多高門勛貴往來,宮內不盯著反倒是怪事了,何必在意,反正也是賣好賺錢的勾當。

有言官上奏,然後萬歷皇帝感懷慈恩,從善如流,將慈聖太後李氏迎回了宮內,這個做法倒是上上下下一體稱贊,認為萬歷皇帝的孝道為先。

這一套程序,明眼人都知道不會是那言官看不得天家母子分離,若從前,這等求名的事情會有人爭先恐後去做,可現在,大家都是怕了,說錯了話可不是被廷杖打了得名聲,一個不好,就是要死人掉腦袋的,這個行為背後肯定有人指使。

原本內廷最擔心不是這套把戲被人揭穿,而是慈聖太後不回來,李太後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左右事情都已經這樣,壞的不能再壞,她也不怕什麽了。

但人的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也就看得開了,內廷太監去武清侯府溝通的很順利,接下來就是萬歷皇帝親迎回宮。

初冬時分,朝臣們明顯能感覺出來,萬歷皇帝的心情好了很多,朝會上也不是陰沉著臉,經常帶著笑意,皇帝心情好,不那麽追根問底,大臣們辦差也好了很多,下面人也就好做事了,京師莫名其妙的有了些喜慶氣氛。

大家就在那裏猜,這樣的改變是為什麽,到底是王通在京師呢,還是將慈聖太後接回慈寧宮奉養呢,或許都有一點。

京師勛貴有資格宴請王通的人差不多都是宴請過了,大家政見不同是一回事,從前有沒有矛盾又是一回事,但發財賺錢,這個牽扯到子子孫孫的事情,萬萬不能顧惜臉面立場,該說的一定要說到。

遼國公也是比從前好說話了很多,答應說,眼下的機會多的很,只要各位有這個心思,肯出本金,那麽一切方便,還說了,眼下各處缺的是人力,如果諸位能在人力上多多支持,肯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勛貴們沒什麽實權,但在商業上朝廷卻給了這樣那樣的方便,資金錢財是不缺的,調集人力對於旁人很難,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很容易,這都是簡單。

王通去赴宴的最後一家,京師誰也沒有想到,居然是武清侯府上,別的勛貴還好說,李太後和武清侯與王通大大小小不知道多少沖突,有些事情說是你死我活都不為過,居然宴請王通,而且王通還上門。

這難不成代表著京師什麽新動向,在意的人盡可能的去打聽消息,武清侯府似乎也不是有意要隱瞞什麽,消息也很容易打探。

說是在酒席上,武清侯跟王通大禮拜了三拜,而且敬了幾杯酒,具體生意上的事情反倒是沒說什麽。

武清侯家雖然在京師是冷灶了,上上下下都被錦衣衛和東廠盯得嚴實,可和天家的關系還在那裏,畢竟是親舅舅的關系,曾有宮內的宦官以為武清侯家敗落,可以欺淩,克扣了供給,結果府內的人告狀,這宦官立刻掉了腦袋,接下來誰也不敢怠慢的,武清侯對王通這般的客氣恭敬到底是為什麽。

大家猜來猜去的時候,卻有消息流傳出來了,宮內有消息靈通的人物傳出消息,說這次李太後回宮,正是王通的諫言,大家聽到這個之後,才都是恍然大悟,武清侯那樣的態度原來是因為這個,如此的恩情,這樣的態度的確不算過份。

……

王通不打算在京師過年的,應付完這些禮尚往來,生意交流之後,趕回家的時間還很充裕,沒必要在京師耽擱。

就在他要離開京師的時候,從天津衛那邊卻傳了消息過來,說沈枉的手下抓了一幹人到天津衛,在保險行的門前鞭打,說是這些人利欲熏心,想在海上打劫在保險行上了保險的商船,沈枉知道後大怒,說是做生意的規矩萬萬不能壞,好在是沒有下手,沒有釀成大禍,所以當眾鞭打,算是懲戒。

這番話是真是假不好說,不過知道內情的人都知道這是個態度,最起碼沈枉今後這段時間內不會在海上做什麽海盜的勾當了。

這件事在王通的意料之中,沈枉在倭國那邊關系深厚,自從離開天津之後,沈枉勢力唯一能保證收益利潤的就是倭國和大明的貿易了,如果真因為海盜的事情犯了眾怒,貿易斷絕,他恐怕就只能去跑倭國到南洋的生意,那可是要和白人打生打死的商道,而且王通的船隊還是卡在當中。

所以沈枉必須做出這個表態,表現出他今後繼續會老實太平做生意的態度,派人去保險行磕頭鞭打之後,沈枉的船隊還在保險行上了保,這也是一個態度,他會在王通制定的商業規則內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