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7章 從容應對,不足一提

屍位素餐,草包無能,這就是王通對寧夏總兵張唯忠和寧夏巡撫黨馨的評價,巡撫和總兵是鎮守一方的文武大員,有直達天聽的能力,可哱家在寧夏折騰成這個樣子了,他們的奏報還是什麽貪墨和驕橫。

九邊各有分駐的錦衣衛千戶在,原來在寧夏的那個千戶也是個蒙人,說是哱家的一條狗有些過分,可若說是哱家的門房聽差卻又是高擡了。

歸化城打下來之後,河套地面上也有許多事要自家人照應,王通直接安排了一名信得過的手下過去替換了那邊。

這錦衣衛千戶盡管是從歸化城直接過去上任,而且帶了一幹手下,可去了寧夏那邊,畢竟是人生地不熟的,可即便是人生地不熟,還是有了這樣的判斷。

王通相信自己手下的負責,隨意誣陷一名副總兵有謀反之意,那是殺頭抄家的罪名。

有了這個確認的消息之後,再看這寧夏總兵和寧夏巡撫的奏折,互相印證,就愈發認定這個消息的準確。

哱家以往雖然貪婪驕橫,但畢竟還是為大明效力的臣子,也就是兩年不到的功夫,已經發生了這樣的變化,追根究底,王通經常成了最根本的原因,這麽分析實在是讓人很無奈,不過王通帶起了這個大時代,在這個時代大潮中,有人浮起有人沉下,這就不是王通事先能夠想到並改變什麽的。

寧夏鎮錦衣衛的第二道相關消息來到,這時配合著甘肅、和陜西各處的消息印證,已經可以確認所說無誤,王通就向萬歷皇帝奏明了這件事。

這等事說是大,可一個邊鎮的外族副將謀反,也成不了什麽太大的氣候,說是小,這畢竟是一邊鎮大將要謀反,朝廷還是要重視起來。

但哱家畢竟還沒有正式的立起旗號,錦衣衛的呈報也僅僅是個判斷,在朝會上說的時候,就斟酌了言語,說是寧夏那邊有些不穩。

不管是內廷太監還是朝中大臣,對這等官面上的言語套路再也熟悉不過,說是寧夏不穩,那十有八九就是要生亂子了。

自然,因為歸化城被打下,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寧夏哱家才有異心的說法,那個就不會出現在朝堂上。

盡管朝廷上的大臣對王通都沒有什麽好印象,但卻不得不承認一點,王通出現之後,朝中似乎不用為兵事操太多的心,大明突然之間,就成了武功強盛的國家。

在歸化城到滿套兒這片草原上發生的事情,京師各個方面都是有所了解,實際上幾家新冒起來的勛貴,比如說執掌京營和禁軍的襄誠伯家,就有私兵在草原上活動,朝中的大臣和內廷太監各家也都是有參與。

沒有動用官軍,沒有動用各家邊將的家丁親兵,僅僅靠著團練就能打到這個局面,從前草原上那些韃子被邊軍說的虎狼一般兇狠,每年不住的朝著朝廷要銀子要兵源,卻不見打出什麽勝仗來,可這些事情在王通手中卻做的這麽容易。

寧夏鎮不穩又算得了什麽,寧夏鎮這麽多年,可曾在套寇和俺答那邊打下什麽勝仗,王通可是將俺答部滅了,這一比較,還真就算不得什麽了。

……

“陛下,因為朝廷優容邊鎮,優容邊將,他們覺得萬事都該自己得利,萬事都不該自己受苦,一有風波,就心思不穩,所以臣說,邊鎮之制要改!”

私下召對,寧夏鎮這個情況卻成了王通改良邊鎮的理由,萬歷皇帝對邊鎮的印象本就在逐漸變壞,聽王通這麽一說,卻是加深了這方面的印象。

“萬歲爺,此事還要慎重,眼下還是就事論事的好!”

萬歷皇帝在私下召對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還是頗為豐富,身邊親信人大體能通過神色的變化判斷出萬歷皇帝的傾向,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自然能看得出來,少不得要提醒一句,然後又是開口說道:

“萬歲爺,九邊軍鎮雖說彼此相制,可若是改革邊鎮制度,卻不可在此時動作,若寧夏鎮亂,再加上改制的由頭,恐怕其他幾個邊鎮也都是不穩,到時候就是大亂子。”

這是老成持重的考慮,邊鎮改良,肯定對邊鎮既有的利益集團會有損害,若是這時候提出,而且是以寧夏鎮不穩為由頭整頓,那就要激起大麻煩。

這個道理張誠明白,萬歷皇帝和王通也會明白,張誠還要絮絮叨叨的提醒,王通忍不住瞥了張誠一眼,卻發現張誠完全沒什麽異樣。

方才這句話既不是拿話在點醒某人,也不是在故意說什麽隱語,看著張誠滿臉關切的神色,王通心裏嘆了一口氣,張誠老了。

內廷太監和外朝大臣,多有七十歲左右的人在位,甚至有八十多歲在位,決斷處事都是頭腦清晰,反應極快,但人和人不同,張誠顯然是那種精神上衰弱的很快的。

萬歷皇帝只是在那裏點點頭,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