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7章 清算,脫身

萬歷十三年七月十七日,萬歷皇帝下旨,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三司會審,審問前都察院禦史姚博。

姚博當日上疏,算是天下間第一位倡言立皇長子為儲君的言官,敢為天下先,激起百官清流紛紛上奏諫言,讓萬歷皇帝近三個月不上朝,不敢調動兵馬,這樣一面倒的局面甚至吸引了慈聖太後一系的人馬加入。

直到最後,萬歷皇帝秘調王通回京,用錦衣衛和順天府的人員,以及在禁軍和京營的親信,一舉掌握了局勢。

七月十五日,讓朝中官員各回各家,除卻吳作來二人之外,未曾治罪一人,未曾下獄一人,禁軍京營也是下旨安撫,不曾做任何的變動。

等到七月十六日虎威軍到達京師城外,任何變動都會被皇帝和王通鎮壓下去,清算開始了。

一個放蕩無行的言官,在都察院將近十年,未曾說過什麽驚人之語,奏疏都是附和大流,為何敢在立儲這等天字第一號的大事上發言,而且還是那般的肆無忌憚,為何這麽一個沒什麽聲名威望的人上疏之後,朝中大佬到各地地方官,都是如此踴躍的景從。

其實在大朝會那一日,眾人已經知道了誰是幕後的策動者,實際上不用朝會上那些折騰,大家也早就知道了誰是幕後的策動者。

但知道歸知道,程序歸程序,一定要用合情合理的手段,讓天下人都知道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是為了長幼有別,為了這聖賢大道的堅持,還是為了爭權奪利,還是為了讓自己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勢。

三司會審,司禮監派出宦官旁聽,這樣的盛大景象已經在大明好多年沒有出現了,而且還是個禦史被審,這更是稀罕。

曾幾何時,言者無罪這個規矩似乎成了大明的成例,如果說錯了話上錯了奏折就被治罪,那後來者肯定會畏縮不前,會堵塞言路,讓政治昏庸,這個冠冕堂皇的道理已經成了真理,多少言官清流為了揚名天下,故作驚人之語,肆意的汙蔑攻訐朝臣,甚至是針對天子,對他們最重的懲罰也不過是廷杖和流放。

廷杖和流放盡管嚴酷,但畢竟不傷及性命,甚至被當做是文人的勛章,某人不過是第三流的人物,一旦挨了廷杖,馬上成了天下第一等的名人,若回到鄉裏,那就是當地清望,若還在官場,那就等著步步高升,流放也是如此,只要有回來的機會,那就是聲望倍增,眾人矚目。

天子、權閹、權臣們也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對胡言亂語的文官都是一個態度,由他們說去,只當鳥叫而已。

可就是這樣的態度,讓言官們更是沒有顧忌,也讓別有用心的人看到了這個可以利用的手段。

不過這次不同,那日出現在奉天門廣場上的甲士已經說明,城外的虎威軍兵馬也是旁證,王通從來不知道什麽是言者無罪。

左都禦史趙錦告病,右都禦使韋正尹也想要稱病,卻被上門宣旨的宦官堵了個正著,這個案子,刑部尚書還能拉下臉去審問,都察院的本管去審都察院出來的禦史,這不等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可也不能不去。

鬧騰了這麽久,連京師的小孩子和老太太都知道如今再爭論什麽,現在要做個了結,還要三司會審,這個熱鬧可有不少人想去看看。

大理寺要地大家自然是進不去的,可好奇心都是免不了,所以在大理寺一幹當差的人這幾天都拿了不少的好處,讓他們打聽審案的經過。

據說城裏的戲班子最為熱心,這個案子如果能改編成戲文劇目,那是肯定可以大賣的。

審問的過程沒那麽故事化,以往司禮監的宦官旁聽,不過是坐在一邊不發一言,邊上有幾個小宦官和文吏記錄而已,這一次,除了記錄的人之外,還有東廠的刑名差役到來,也不說話,只是把東廠的各色刑具擺在了堂上。

這些東西都是扒皮剔骨的工具,上面血跡都已經成了黑色,更顯得煞氣森森,那宦官說的明白:

“這次也別打板子給這人漲名聲,若是不說,就讓他嘗嘗東廠的手段是了。”

這話說得淡然,聽到的一幹官員卻禁不住打了個寒戰,這位公公說的這麽明白,表達的這麽肆無忌憚,想必是宮裏的意思了。

很多人都以為,能敢為天下先的言官,當然也有幾分風骨在,這等人下詔獄都沒嚇住,別說是用刑了。

但姚博被帶上正堂之後,表現卻大出眾人的意外,大理寺這邊才開始問話,還沒等宮裏那宦官說用刑的事情,這位清流名望就竹筒倒豆子一般全說了。

“各位大人,下官是冤枉的,下官上這封奏疏,也是被人逼迫的,當時有人用下官的妻兒脅迫,說如果下官不上這個奏疏,下官的妻兒就要死於非命,下官和妻兒相依為命,感情深厚,實在是被逼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