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嶽家軍

太原戰場塵埃落定,韓世忠於海州大破偽齊杜充所部,斬首數千俘敵三萬余,杜充僅以身免,狼狽竄逃,韓世忠趁機收復楚州、海州、徐州,在建炎三年丟失的天長軍失地,已經全數收回,兵鋒指處,直指原京東東路,危脅著整個偽齊的統治中心。

建康六年春四月,湖荊襄潭諸州討招使嶽飛采取十面合圍,步步進剿之策,在得到平章軍國事李綱大力支持下,使得原本要用五年之力才能解決的洞庭湖楊麽之患,兩年不到的時間便獲全功。

這個消息與太原戰勝的軍報一前一後,相隔不久都送到長安,趙桓覽嶽飛奏書,但見書雲:“誅首逆楊麽,招黃佐、周倫投降賊眾凡二十余萬,湖湘悉平,獲賊舟船千余,自此荊湖無憂矣。”

楊麽是個頗具帥才的人,起事之余挾眾數十萬,以抗金為名,接鐘相威望,在境內實行鄉社,兵農兼顧,陸耕水戰,沿洞庭湖而割據,荊湖數十縣落入其手,又背倚大湖,皆善水戰,起事之初,宋軍無有水師,而楊麽所部機動靈活,陸戰則入湖,水攻則登岸,使得絕對優勢的宋兵無計可施,幾無下手之法。若不是趙桓深知荊湖要緊,而楊麽治下又因戰事連綿,又緊接著爆發了幾次天災,接連有大片地域病餓死人,使得兵無戰心,而麾下大將都接連投降,想這麽輕松剿滅,絕無可能。

在滅除楊麽割據後,荊襄這個四戰之地終於能騰出手來,直接危脅唐、鄧諸州,進可取洛陽,開封,退則沿江固守而無後顧之憂,雖然打的是內戰,剿滅的是起義的漢人農民,其戰略意義,後人有評價曰並不在朱仙鎮大捷之下,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趙桓深知此理,朝中知兵者也知其中關系利害,嶽飛奏疏一至,朝野歡騰之余,最先想到的並不是獎勵有功將士,而是其後的善後事宜。

先令嶽飛遣散義軍殘余,兩萬七千余戶盡在就地安置,給田畝種子耕牛,免三年賦稅,政事堂派遣官吏,就地安撫,務使諸州在短期內恢復元氣。

精選精壯武士,先充實諸州駐屯禁軍,然後編制廂軍,老弱而仍願從役者,編入驛站郵傳,以領國家俸祿,不使生事。

而最令人注目的,便是計相趙開上疏,請保原兩湖地區的鄉社組織。

這鄉社實是鐘相發明,以五戶為一社,互相協助耕作,入社者先交一定份額的錢糧,然後守望相助,貧病困苦者社內諸戶一並出力相助,到秋收春耕時,則社內各戶一起出工出力,守望相助,使得境內田蠶興旺,物業豐富。

在鐘相起兵之前,兩湖諸地為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特別是糧食與絲制品的出產猶為豐富,整個宋朝財賦收入,養兵費用,仰賴兩湖甚重。

兵興之後生產破壞,兩湖自保尚且不足,自然也提不上國家征賦,此時戰事停歇,不少守土官員深惡民間組織結社行為,一定要厲行禁止,而趙開奏疏一上,皇帝立刻允準,這顯然是君臣商議之後,由趙開出面皇帝允準,政事堂其余宰相也別無話說,卻教各級官員目瞪口呆,不知道朝廷到底是何想法。

其實這樣的鄉社組織,等於是後世的合作社一類,只要不剝奪農民土地和資產,更將農民團結一處,而官府再多加扶助控制,此類行社只有益而無害,更加不必擔心農民起事做反。趙桓在鐘相起事之初,便有意將鄉社發揚光大推廣全國,卻苦於戰事頻繁無力著手,這一次兩湖克復,正好先用鄉社來恢復兩湖元氣,等一兩年後,則可以利用此事,再向全國推廣。

及至靖康六年五月,韓肖胃到達上京,宋軍趁著春夏之際進攻的勢頭也逐漸減緩。金人多在秋高馬肥之際主攻,宋軍則守,謂之“秋防”,而宋軍進攻,則多半是在戰馬最瘦弱的春際,到得盛夏左右,無論人馬均難承受酷暑,便是兩國息兵停戰,休養生息之時。

嶽飛於此時接到樞府命令,令他進軍屯襄陽,以圖中原。

兩湖戰事結束後,嶽飛本部原五萬部卒,收編楊麽殘部後,精選悍將強兵入伍,人數已經擴允到九萬有余,當真是兵力強盛,所有宋軍各部中,唯有韓世忠一部可與相比,皇帝又賜他檢校少保,清遠軍節度使一職,並命為襄陽行軍總管,算是名正言順的指揮三個軍二十多的統制副統制一百多正副將的大軍。再加上詔書明言,讓他徐圖中原,更令嶽飛及他麾下諸多大將心感振奮。

局勢大好,嶽飛心中也極是興奮。他今年也就三十出頭年紀,換了尋常時候,不要說持節節度,能成為一個副將,也是難得。而此時加官檢校少保,持節鎮撫一方,麾下近十萬大軍,兵力強盛為宋軍各部之首,足見皇帝和樞府信任。他自己官運如此,而國運也是蒸蒸日上,南征北討各部作戰無不順手,靖康二年到建炎三年這幾年之間的慘敗和恥辱給人心裏的創痛,也漸漸離人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