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峰火太原

虞允文又奉命出使,加上韓肖胃前往金國,加上嚴冬剛過,春寒尚且逼人,各地的戰事除了嶽飛一部繼續對著鐘相、楊麽展開圍剿外,其余各地盡是風平浪靜。

而再有兩個簽書樞密奉命出使的事,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眾人都道:“連戰連捷,只怕金狗怕了,要和咱們大宋議和。上天有好生之德,只怕皇帝也有意允了此事,大家罷兵。”

盡管民間和不知情的官員議論紛紛,身在局中兩府高層和禁軍將領,甚至是已經完全轉型的廂軍後勤部隊的主官們,心裏都是清楚明白,皇帝和兩府都完全沒有議和的想法,大量的槍矛弓箭、糧草醫藥,盔甲軍服,成車滿船,或是旱路,或是水路船運,每日絡繹不絕,往著河東路方向而去。

原本第三軍的統制張俊已經被調離軍職,前番救援長安不力,再加上與部將姚端爭功,已經令大失上下所望,趙桓原就對這個志大才疏生性貪婪殘暴的大將不滿,張俊在所謂中興四將中,武功極差,人品亦差,也就是略在劉光世之上罷了。劉光世現今已死,張俊若是謹慎小心,也還罷了,既然此人一如既往的無能無用,自然不可再任以一線軍職。在河東戰事稍歇之際,便由樞院下令,免去張浚一軍統制之職,轉為樞密副使,也算是給此人一個台階,稍存臉面。

張俊心中恨急,卻也是無法可想,只得奉詔了事。待交卸職務之後,又知道是姚端接任他的軍職,更是氣的跳腳。

原要奉命回轉長安,待到了河中府時,卻是接到詔令,讓他停留河中待命,過了幾日,樞院戶部兵部一起來人,卻是讓他帶著一眾官員前往龍口修築城池。

他心中怨恨,臉上一點也不敢帶出,正是初春時節,道路開化泥濘,也只得每天穿著布袍,踩著草鞋,帶著十幾萬民夫在泥水中摸爬滾打,待到了二月下旬,朝野間和議之說甚囂塵上時,城池築成,上書皇帝,沒過幾天,詔命下來:“著張浚與河東路行軍總管郭浩一並前往太原,參與軍機效力。”

在龍口等了郭浩幾天,親眼見得無數的糧草物資攻城器械運往太原,張俊這才明白,所謂迎還上皇兩國和議,皆是虛枉。當下也只得按住心思,每天翹首而盼,總算在靖康六年二月下旬的光景,迎得郭浩前來。

論說資歷,郭浩猶在張俊之上,其父郭成也是朝中名將,郭浩因父職而青年入三班奉職,後來到環慶路第五將下任職,對西夏屢立戰功,提升為都監,西軍之中,流傳其故事甚多,有一次在與夏軍爭奪水源的戰鬥中,郭浩肋部中箭而怒而不拔,率數百騎突入敵陣,敵聞風喪膽,乃致大潰。

在那個時候,張俊還不過是一個西軍小校。

而後靖康二年喪亂,張俊受趙構信重,漸漸位高權重,郭浩雖屢立功鄖,不過是半路經略,直到今日,張俊已經失寵,成為一個辦雜差的樞密副使,失了兵權,而郭浩卻是行軍總管,統領原本的禦營第三軍及奉聖兩軍近七萬人,前去攻打太原。

他心思異樣,郭浩卻不理會,帶著幾十個參謀軍官與親兵,與張俊見面之後,也不多話,當即動身起行,趕往太原城下。

自去年冬末圍住太原後,姚端先領自己的前軍,然後奉命領張俊所部,他原本就是最受尊重的大將,領著全軍也無人不服,事事順手。待開春張憲領著奉聖軍趕到,兩人曾經共事,相處融洽,見面後更是全無芥蒂,同心合力,一起將太原城圍的鐵筒也似。及於詔命一來,聽聞郭浩前來主持大局,兩人資歷都不及郭浩,也還罷。只是詔書還提起張俊一起前來,眾人都知道此人脾氣,卻是暗暗叫苦。

此時已經交了三月,晉北雖然苦寒,天氣也漸漸轉暖,圍城數月之後,因物資接濟豐厚,用度不乏,城外連營十余裏的宋軍大營綿延巍峨,營內士兵穿的暖吃飽,操練法度森嚴,都知道開春必定攻城,閑了幾個月無事的士氣漸漸高漲,求戰之心越發迫切。朝廷將復軍功賞爵,甚至關連著整個文官與授爵系統,尚未成為定論,然而風聲傳出,對著士氣的增長,已經不是尋常的賞賜銀錢可以相比。

待知道郭、張二人將至,姚端移文邀了張憲,帶著兩人的各自部將,一起至汾水北岸官道邊擺開隊列來迎。不過等了小半個時辰,遠遠看到前頭煙塵大起,姚端向著張憲略一點頭,兩人一起迎上。眨眼功夫過去,只見幾百身著紅袍的親騎護衛掌著旗幟,護衛著浩與張俊二人來到。姚端先看張俊,只見他身著朱紫,腰懸魚符,雖然似乎腹有心事,仍然不失雍容華貴之氣,雖然武將出身,此時轉做文職,也還不失大臣風範。再看郭浩,在戰場上以勇猛聞名,朝堂與私下又以恭謹出眾,此時一眼看去,只是尋常軍人袍服,手中還提著一柄陌刀,若是不認識的人,還只以為是一個尋常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