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潼關大戰(13)

看到皇帝如此安慰士兵,康承訓等人唯有苦笑。

身為武將,自然知道廂軍士兵如此的表現,根本對敵人形不成真正的危脅。而一想到明天清晨,幾萬個精銳女真騎兵棄馬而戰,螞蟻一樣向著城頭沖殺過來時的景像,幾個殿前司的將領,無不渾身戰粟,難以仰制自己內心的惶恐。

他們到並不是擔憂自己的性命,實在是悠悠然負手走在前頭的皇帝,他的安危關系太大,一想到自己可能成為宋朝百年江山漢人幾千年傳承的大罪人,縱然他們的身份只是武將,也很不想到皇帝再失陷敵手,或是戰死城中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康承訓猶豫半響,原本要再次勸說皇帝,待趙桓上了禦馬,前後儀仗擺開,向著宮中進發時,沿途的長安百姓得到風聲,開始在道路兩側下拜歡呼。人頭攢動,很多地方擠的水泄不通,一眼看過去,密密麻麻的人頭隨著趙桓的到來,忽高忽低,很是壯觀。

而除了下拜和歡呼之外,很多百姓都情緒激動,自請上城幫助守兵防禦城池,很多老人含淚而拜,口中稱頌趙桓不離棄百姓,是大宋難得的英武之主。在這些激動人的群中,有靠著賣力氣為生的苦役,也有普通的市民,還有前來參加秋試的應試舉子。

他們緊緊圍饒在皇帝四周,展露肌肉,大聲求戰,請求皇帝下令官府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到城頭助戰,此時此刻,一切的身份地位,都不在重要。

衣衫破爛的腳夫,被衣著光鮮的紳士攀住肩頭,身形瘦削的儒生,悄悄取下自己頭上的儒巾,與一群逃難進城的鄉兵弓手混在一處。皇帝沒有出逃,願意與百姓共赴國難,抵抗敵人,所產生的激勵效應,連它的當事人趙桓,也完全沒有想到。待親眼見到此情此景,不僅趙桓為之動容,再三在馬上向著百姓揮手致意,康承訓等人也是為之動容。

靖康五年的秋天,在大宋和長安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時,這個年代不過百年,其實肩負著幾千年高等文明的帝國,在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終於在敵人的屢次打擊下,在最高當權者皇帝趙桓的鼓動下,開始迸發出王朝建立初期刻意打壓下去的尚武與堅毅的精神。

在這個民族初興起時,在黃河流域的一個小小部落,就是依靠著這種精神,屢敗強敵,終於一統諸夏,掃蕩四夷,並且有了強漢盛唐,以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武力,相輔相成,成為不僅是東亞,而且也是整個世界屈指可數的強盛文明。

這個文明,在靖康三年之前,已經迷失在自己建立的文明迷宮之內。越來趙厚的經典,越來越多的約束,越來越多的繁榮城市,帶給這個文明的,卻也是越來越孱弱。

不僅僅是它的統治者,它的國民中優秀的一部份,血液中的強悍因子也越來越少,因循守舊和不思進取,寧願屈服在異族的鐵蹄下,也不願意強壯自己的精神,鍛煉自己的肌體。

在靖康在三年的某一個瞬間,一個棋子的轉變,使得整段歷史洪流,開始往著另一個方向轉變。

而到了靖康五年的秋天,這種變化則在一場關系到王朝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開始散發出它異樣的光采。

長安戰後,不僅軍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就是很多士族儒生,普通百姓,也開始雄糾糾氣昂昂的佩帶起刀劍,練習騎射,而揮刀舞槍,流血流汗,也不再是一件丟臉和有辱斯文的事。

大丈夫當提三尺劍,平定天下,而不是做一個尋章摘句的書蟲,在與壯烈與絢爛相比時,一切所謂的聖人語教都顯的陳腐而討厭,不再令人信服。

這是一個民族在被壓迫到谷底時,由於它內在的傳承和領導者的刻意激發,所反彈出來的巨大力量,這樣一股力量,足以粉碎當世時任何的挑釁者!自然,這只是在長安之後,而在與來犯敵人進行了一次不是戰鬥的小規模接觸後,任何一個有著不那麽豐富軍事經驗的人,都不敢對長安是否能夠固守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心。

長安城內,有殿前司八千名精銳禁軍,六千名剛剛轉為工程部隊的廂軍部隊,一千二百零八十四人的滅火兵,這是宋朝的特殊設制,因為城市多火而特設,只然是軍隊編制,其實它主要的任務只是撲滅城市大火,並不負責做戰。除了上述軍隊外,還有不到一千人的衙役、郵傳、衛生檢疫,糧草看守等雜役部隊。

所有成建制的軍事力量相加,不過是不一萬八千人的實力,其中有一多半還只是輔助部隊,真正可以一戰的,就是那九千人的殿前司的禁軍。宋朝的長安城,自然比周圍十幾裏的唐代長安城小了許多,但是這樣的軍隊展開在城頭,仍然顯的稀稀拉拉,連自己人的信心,都顯然能感覺到這樣的兵力鋪排很成問題,在很多地段都無法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