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經略關陜(15)

靖康四年秋,宋兵在大破金軍於富平後,多路出擊,上延州,下克永興軍,收復西安。金軍銳氣已失,敗逃之後難以整軍再戰。宗弼本欲整軍與宋軍主力再戰,卻因為一場意外的變故,使得金軍主力不能繼續與宋軍交戰,而是退保陜州、華州等陜西門戶,只留完顏婁室等人率領少量的軍隊固守,金軍主力,則多半退到河東、河北等地休息。

當時的金國制度尚有原始遺風,當初太祖病逝,吳乞買以太祖弟入繼皇位,雖然尚是壯年,儲位問題,卻已經成為影響金國前途命運的大事。

在長期的勾心鬥角之後,太祖諸子開始自成一系,國相撒改之子宗瀚亦是一派首領,而太宗諸子雖然也欲與前兩派相爭,卻是實力太弱,德望戰功,都無法與前兩派相比。

吳乞買在權衡利弊,尤其是親眼目睹了宗幹、宗輔、宗弼等人當著他面,要與宗瀚等人動手。他憂心忡忡,唯恐在自己死後金國內亂,導致亡國滅種,於是痛下決心,不立自己的兒子,而是繼續兄終弟及,冊立斜也為諳班勃極烈,都元帥,以為皇儲。

斜也雖然已經老邁,身體大不如前,卻畢竟是太祖和當朝皇帝的兄弟,由他繼位,各派都無話說。本來此事已成定局,誰知道斜也命薄,吳乞買身為兄長尚且健壯,他卻在金天會七年,宋靖康四年時突然得病,在富平之戰尚未結束時,便已經一命嗚呼。

他死之後,吳乞買左思右想,心道:“這回總該我的兒子來繼位了吧?”

於是開始試探,詢問宗瀚等人的意思,欲立完顏宗磐為諳班勃極烈。

此時留在金國上京的太祖諸子,當以宗幹為首,只是他這些年來並未參加征戰,而是留駐上京,統管政事。雖然位高權重,又是當時太祖諸子中最年長的,卻是手中無兵,硬不起腰骨來。

於是一面和吳乞買敷衍,一邊修書急信,讓宗輔等人,速速返回上京。

當著如此大事,能不能打敗宋朝西軍主力,得到關陜全境,卻也並不那麽重要了。金軍實力尚在,甚至進攻關陜時,都並沒有全國動員,而抗擊金軍的,卻是當時宋境內能調集的全部正規軍隊的主力,宗輔與宗弼略一商量,便決定返回上京,先解決掉皇儲問題,再來征宋不遲。

如此一來,陜西壓力大減,宋軍連連收復失地之余,卻也是疲憊不堪,吳玠與劉錫、劉錡等人統兵至陜州等地,卻見完顏婁室與完顏撒離喝防衛有方,戒備森嚴,此時攻防之勢逆轉,宋軍以疲憊之師攻城則必敗,於是前線諸將奏明皇帝趙桓,請求息兵罷戰,暫且休整。

陜州等地尚在金兵手中,則潼關隴州一線亦無法收復,金兵把握住了陜西河東門戶,據太原大同一線形勝之地,富平一戰雖勝,卻仍然面臨著金兵隨時再來的危險。

趙桓(為行文方便,改沈拓為趙桓)先是在富平視師親征,打敗金軍主力後,聲威直震天下。詔命所下,關陜川中荊襄等關系戰局的州府,無不應命。

然而此戰過後,局勢卻又變的尷尬起來。

俗語雲,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趙桓是太上皇長子,早就即位在前,因被金人俘虜,康王趙構方以藩王的身份,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帝。

在趙桓逃回之後,趙構已經成為民正言順的皇帝,雖然即位之後連東京開封也不曾去過,卻也是得到天下士心的承認。

富平大戰之前,天長軍潰敗,趙構自揚州逃竄,先至鎮江,再至建康,最後躲到杭州,改名為臨安。

富平戰時,趙構不知做何想法,前方要錢給錢,要物給物,並屢下詔書,詔勉嘉獎前線將士。同時,上書給兄長趙桓,表示自己因害怕社稷不保才僭越為帝,既然兄長已回,自然要就此退位,仍為屏藩的好。

趙桓未至富平時,趙構的退位表章已至,因前線事急,趙桓借口無暇回復,置之不理。待富平戰後,趙構請求退位的詔書卻連接而上,一封比一封懇切,趙桓每看時,只覺此人情真意切,關愛社稷,孝順父皇,友愛兄長,簡直是至情至性,君子之極。

若不是趙桓來自後世,對趙構為人清楚明白,還當真要被他打動。

只是如此一來,世人雖都覺得趙桓才是正統,卻也覺得趙構無辜。加上當日若不是此人,宋室宗廟必然不保,再加上繼位數年,手底下早有一幫親信,分列中央和地方。趙桓若不是親征打贏了富平一戰,局勢如何演變,還真的是難以預料。

只是在富平戰後,趙桓以正統皇帝的身份,加上聲威大漲,趙構原是心不甘情不願,只是想用以退為進之策,觀望局勢發展。

趙桓自然知他心思,此人手館東南大權,在趙桓回來後,越發小心戒備,不論主戰主和,所加任命的全是自己親信。其余劉光世等大將也連連上書,都道:“建炎天子於南京即位,事出有因,今雖靖康天子自北南歸,建炎天子亦有挽回天下的大功,不應遭到廢黜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