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銀本(第2/2頁)

“三成銀息,發行十萬就是三萬兩的收入,百萬就是三十萬兩的收益。”

雖然聲音還算冷靜,不過余子俊和王越彼此對視一眼,均是看出對方神情裏的意思。

“太保……”余子俊欲言又止。

“余大人有話請說”

“太祖皇帝當年發行寶鈔……”余子俊狠了狠心,道:“以官府之力推行銀幣,這當然沒有問題,但下官唯恐會重復當年寶鈔的覆轍”

明太祖發行寶鈔,就是拿一張紙,在上面寫著一萬貫,然後他老人家就把這紙當一萬貫來用了。

其實明初發行紙幣,完全是宋元兩季的傳承,宋的交子就是民間匯兌業務產生的巨額紙幣,因為宋是以銅幣為本位貨幣的,金銀只做賞賜和大宗交易用,正常的商業往來就是用銅幣。

銅幣交易優點極多,但最大的缺點就是動運不便。一萬貫銅錢就如小山一般,要是十萬貫以上,得動員多少車馬來拉才成,短途尚可,而長途運輸,簡直是太過麻煩的蠢事了。

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交子應運而生,其實就是一種短期匯票,彼此用商業信譽做為保證,到後來,小面額的紙鈔應運而生,主要也是為了彌補銅幣攜帶和運輸不易的難題。

但明太祖不管這些,沒有金銀儲備直接就發行寶鈔,這種失敗給明朝整個近三百年的貨幣管理帶來了極大的難題,也使得根本沒有人再敢打貨幣改革的主意……會被憤怒的官員用唾沫星子給淹死的。

就算到今天,太祖高皇帝的寶鈔還在禍害人,每個官員的俸祿都會有一定數額的寶鈔,一萬貫的面額只值一貫,好在皇帝還有點良心,只是在一定數額之內發給寶鈔,不然的話,這個帝國造反的一定不是農民,而是官員。

一看張佳木要發行的銀幣,再了解成色之後,而又有銀息之利,自然而然的,儒家學說和小農社會的保守主義經驗立刻占了上風,余子俊和王越不僅沒有興奮之色,相反,還極盡擔憂。

這種銀幣當然不能如寶鈔那樣嚴重的貶值,但濫發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利益越高,濫發的可能性自然存在,而且不小。

“余大人所憂甚是,所以……”張佳木斟酌著道:“這個銀幣,做工精巧,不易仿冒,未知余大人注意了沒有?”

“下官注意到了”余子俊神色坦然,毫無猶豫之色,向著張佳木道:“但下官是擔心太保會濫發。”

一時間,室內靜默下來。

張佳木也是有點吃驚,很久了,已經很久沒有人敢這麽和他說話了。他一時愕然,看著余子俊,對方卻是神色從容,並沒有一點不安的樣子。

良久之後,在絕大的威壓之下,兩個文官都鎮定自若,並沒有膽怯害怕,張佳木才哈哈一笑,向著余子俊道:“余大人,好膽色。”

“不敢。”余子俊道:“下官只是有什麽說什麽,言語粗直,請太保莫怪。”

“我當然不會胡亂發行成色不好,或是工藝不好的銀幣……”張佳木沉思著道:“當然,在我之世,我不會這麽做,皇上也不會這麽做。但如果我身後又有一個錦衣衛使,又有一個新的太保,他要胡亂發行,又或是……嗯,又或是太子登基之後,叫我增發亂發,又當如何呢?”

這些話,也是余子俊心底最為擔憂的事,現在張佳木一語道破,當下便是點了點頭,目視張佳木,卻要看看他怎麽回答。

“所以要公諸於世,有多少銀本,發行多少金幣,不僅是官府官發,還要有股本銀庫為擔保。地方上可以公推士紳年年檢查,若銀本不夠,則當年有多少銀本發多少銀幣,絕不能濫發。至於工藝制作,可以委托爐房進行,若不合格,則取消爐房資格,大抵這樣下來,可以杜絕後世之患。當然,最要緊的,就是公開宣布,一兩幣值的銀幣,可以到委托的地方兌成一兩現銀”

張佳木的法子,當然不是最佳辦法,但就當時來說,也算是正本清源的好辦法了。如此這般,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公然搶民間的資格,而且銀庫的銀本為保證,就是發行再多,也不必擔心銀幣不可以兌換成現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