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悲劇(第2/2頁)

“這裏原來是教導隊,並非是學校,那麽,也沒有山長了?”

套客已畢,李賢在眾人的簇擁下踏步而入,一邊走,便是先開口問話。

“是的,這裏只招緹騎的備選,訓練的也是緹騎,所以稱學校並不妥。按太保的意思,學校要兼收並蓄,教導學生以全面平衡為主,所以暫且不必稱學校。”

這只是托詞罷了。事實上,學校並不是隨便辦的,那些宿儒講學的學校都很受注意,幾百人聚集在一起,有不少都是很有威望的一鄉名士,這些人看似手無縛雞之力,但幾十人就可能號召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造反,豈能不慎?

事實上朝廷對學校是向來看的很緊,管的很嚴,並不敢掉以輕心。就算這樣,明朝的名士宿儒在民間的號召力也是與日俱增,到了明末時,朝廷正規軍已經放棄抵抗,但因為清軍在江南大失眾心,其實也就是清政府在江南推行剪辮傷害了士紳的民族自尊心,大肆征收賦稅,包括商稅和田稅在內又傷害了江南士紳的財產……當然,後者在不少人心裏更加重要。

所以士紳們一聲號召,比如赫赫有名的東林黨和復社骨幹黃宗羲,在決定反清後,一聲號召,立刻就從宗族、佃戶、同鄉等諸多渠道召集了好幾千人,披甲授兵,立刻就是一支能拉出去打仗的隊伍。

明末時,如果不是實在沒有一個象樣的雄傑,就憑一道遞發令,死透了的南明就能翻過身來了。

試想一下,整個南方的士大夫和名士的號召力有多恐怖,就看明末的情形就大約能知道了。

所以張佳木在學校的問題上也很謹慎,先前在沒有掌握相當的資源和權勢前,他絕不敢承認自己辦學校,象吏科學校這種,又是以培養吏員為主,士大夫便是看到了,也是置之一笑罷了。

至於真正的“大道”,也就是儒學經義,他倒是碰也不敢碰,各鄉各莊的儒學學校仍然很多,鄉民們願教子弟學儒學的,亦是絕不會阻止。如此這般,才維持了現在的局面出來,朝中上下和地方士紳都沒有因為此事反彈鬧事。

就此一事,就知道有任何變革,真真都是叫人如履薄冰,非得小心不可了。

李賢對這種小心翼翼的規避辦法倒沒有什麽深刻的體會,畢竟他並沒有加入什麽有名的學校或組織,聽了武志文的解釋,他只是微微一笑,一時還想不到其中深意,只是略一點頭,便又繼續前行了。

因為是訓練緹騎所用,這裏占的場地很大,其實是原本的一處極大的荒地,種不得莊稼,所以改成了候補緹騎的訓練之所,校舍並不多,稀稀拉拉的幾十間房,還是以宿舍為主,只有十幾間校舍用來辦公和授課。

“校舍似乎少了一些?”李賢看了一圈,對這裏的武庫嘖嘖稱奇,因為是緹騎要用,所以鮑家灣的兵器局出產的最好的武器和鎧甲都在這裏,寒光耀眼,李賢雖然不是武人,但也是識貨的,看了一圈,就知道就算是皇城禁軍的裝備,恐怕也是遠不如這裏。

“回閣老的話。”武志文笑道:“咱們這裏授課,除了教授一些兵書之外,平時是用不著校舍的。”

“哦?”李賢聽了,大有興趣,問道:“難道這裏的學生都識字?”

“是的。”武志文笑了笑,答道:“最少也要能通讀武備志才成。”

“了不得,了不得”

當時武人不識字的情形是很普遍的,一個武人大字不識一筐是正常,但武能開弓,文能讀幾本兵書,就可以被稱頌為“儒將”了。

這些酸腐文人似乎忘了,就在幾百年前的唐朝,大臣們出可以為邊將節度,入可以在朝為宰相,協助天子治理天下,不過幾百年下來,文人連馬也快不能騎了,而武將也被視為粗鄙無知之徒,這不知道是一出喜劇,還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