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工匠(第2/2頁)

年錫之道:“不如上奏皇上,多撥工料,早日完工也好。”

陳懷忠搖一搖頭,笑道:“皇上現在連修奉天殿的錢糧也沒有,哪有精力搞這個大工?現在這樣,已經算是不容易了。”

明朝的財政制度就是只能以混亂來形容,好在,有一條做的還不錯,國家用度有常,地方用度有常,不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都是量入為出,有多少財力,就做多少事。當然,有些事沒有財力也得做,比如修陵,邊鎮的防禦等等。

實在沒可奈何時,就會克扣親藩的年俸,當然,百官的俸祿也是要一扣再扣,品級越高,扣的越狠,那些公爵侯爵,拿到的工資也是有限的很了。

倒是縣官這一級的,或是更低一點的,多半能拿到實數,因為他們的工資原本也低到不能再低了。

到了天順年間,一個知縣所能領到的俸祿,按糧食和銀子、寶鈔來算,按糧食購買力來算,約摸就是等於後世的月薪一千三百元左右。收入還不如民工,自然不能再克扣他的。至於邊軍和軍戶,工匠,能扣則扣,能拖則拖,幾年不發餉的軍人,在明朝是比比皆是,正常的很。

至於工部如果沒錢,就把河工也能停了,或是大災也不賑濟。明末時,正好趕上天災常發,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有常,當時又面臨四面起火的戰事,軍費就把財政收入給吃光了。於是天災頻發,但政府把有限的收入用來打仗,於是百姓只能造反,然後政府把更多的錢投來當軍費,而不去賑災。

結果就是軍費越來越高,後來只能加派田賦,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現在這會兒當然還沒有到那種積重難返的地步,邊鎮用度還不算多,沒到拖跨財政的地步,所以地方上還有河工,也會修理道路,遇到災害也賑濟免賦,至於京師的外城工程,有錢就修,沒錢就停工,反正也不急。

“撥工料的事,再說吧”

張佳木也知道內情,財政不寬裕的窘況,皇帝也沒有辦法。徐有貞當年修了幾年黃河,是關系幾個省百萬生民的大事,工部和戶部幾個部商量了很久,才騰挪出二十萬兩銀出來。現在這個時候,皇帝也是善財難舍,除了他自己的帝陵,別的事是沒有辦法保證的。奉天大殿是在永樂年間被擊毀,到現在幾十年了,皇家也沒錢和雄心來修,似乎也是在幾十年後,才下決心把這個大殿給修好的。

不然的話,大朝幹嗎是在奉天門而不是大殿,禦門聽政,也是沒有辦法的權宜之計啊。

話鋒一轉,張佳木令道:“這裏的工匠頭兒是誰,叫過來。”

匠人是沒有官職的,屬於工部的官員直接管理,當然,官員們除了吟詩作賦,別的事基本上不理,所以一般是部裏的吏員來管理工匠。張佳木要見工匠,也是一件極希奇的事。

適才動靜,已經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放眼看去,堆放著石料磚塊的工地上到處都是跪在地下的身影,幾個穿著青衣盤領的工部小吏,急的上竄下跳,好不容易,才在人堆裏揪出一個三十來歲的瘦弱漢子。

“幾位大爺。”那漢子嚇的面色蒼白,抖著嘴唇,道:“小人向來恭敬,有什麽敬獻都是頭一個,從來不給大爺們添麻煩。”

“知道,知道”

當時吏員地位卑下,但實權卻比以前上升的多。別看從尚書到主事,各級官員都是飽讀詩書,但論起對公文律令的熟知,卻是這些可以世襲的小吏的天下。明朝吏員,分為典吏、攢吏、令吏幾等,現在這幾個全是令吏,身份很高,有一個已經通過了三年一次的三次考核,很快就能正式出任為官,這些小吏,對著尚書也敢侃侃而談,因為各部全是他們自己人,都是世家世交,彼此聲氣相連,六部沒了尚書可以,沒有他們,就一定玩不轉。

但此時鋼刀在前,也是失了以往的從容模樣,氣喘籲籲的,把那個匠人頭兒從地上拎起來,一路拖到張佳木面前,然後再一並跪下。

嘴裏卻只道:“回太保,匠人頭兒趙光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