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通風(第2/2頁)

至於永樂年間留下來的元老勛舊,病死老故的七七八八,土木年間,更是死了個十之八九,現在,也是輪到該他們的子孫後人出來,為死難的先人討回一個公道了。

傳言,當初出兵時,勛戚有借著軍功壓服兵部,奪回都督府兵權的打算。所以王振雖昏,皇帝雖然幼稚,但張輔和朱勇等人也是贊同發兵的。

當時的勛戚大將,十之八九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試想,要是以太師國公身份的張輔一意反對,或是堅臥不出,王振又能如何?

但出兵之後,種種反常之舉也是層出不窮,出征前一天,才發了一兩白銀和衣物,炒麥,沿途進軍,因為是倉促出兵,又或是文官不贊同六師齊出,所以從北京到宣府明明有七大糧倉,儲藏著巨量的糧食,但從北京出師後,大軍一直處在缺糧的狀態,等到了土木缺水時,終於總崩潰了。

當然,當時的勛戚因為永樂幾十年間南征北討的勝利,對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也有盲目的自信。總以為正面相交,大明王師必勝。但是從宣府楊洪和朱勇、吳克忠與也先部隊的遭遇戰和阻擊戰來看,明朝軍隊已經在走下坡路,軟弱的軍隊,腐敗的朝廷,凋敝的經濟,亦是此一悲劇的重大根由。

大約張輔等勛舊也沒有想到,當時的皇帝竟會如此糊塗。三十萬大軍出征,其中精英無數,但皇帝一切聽王振的,所有人的建言都不聽,張輔發覺不對,接連建言時,皇帝竟下令不準他再說話。

幾十萬大軍踉踉蹌蹌來回奔走,不是去打仗,因為前哨無布置,陣形無布置,掩護無布置,甚至不管側翼,不問軍需,簡直就是兒戲。

一個死太監的自信加上文官後勤的組織不力,情報的傳遞不及時,包括東路側翼幾個重要據點被拔都沒有人通知,明明主力是往懷來去,但當時居然沒有人知道懷來已經失陷,等也先的精銳騎兵包抄過來而後衛阻擊失敗後,其實就是大局已定了。

此役三大營盡失,在朝堂上夠資格說話的武臣勛戚幾乎一掃而空,看現在京師的局面就知道了,小英國公和撫寧侯等勛戚還沒有成人,而且完全沒有經驗,不僅在普通的政務上他們沒有資格說話,就是原本他們權力範圍內的軍務,也是由五軍都督府被兵部給拿去了。

景泰到天順這十年間,連武舉都形同虛設,因為上頭無人主持此事,而文官們對此毫不關心,甚至是抵制。

看看武志文等人的遭遇就知道了,堂堂武進士武舉人,被發配到邊關去當一個守關的小軍官,如此一來,誰還願意允文充武,又讀書識字,又來學習騎射?結果到最後,卻是什麽也得不到?

有明一代,文壓制武,實在就是這十來年下的功夫最深,最大,而且不易扳回了。

所以張佳木要做的,其實是武臣勛戚對文官的反擊,皇帝亦是見到如此,以皇家的立場來說,文臣當然是治政必須的依靠,國家穩定,必須靠文臣。

所以不管張佳木怎麽強橫,這一條線是不能碰的。用對付曹石的方法來對付文官,皇帝第一個就不會答應。

那樣會讓整個帝國都失去平衡,會使得王朝崩潰。

但勛戚和武官也是王朝興盛的根基,皇帝心中,未必也不想重建三大營。畢竟三大營在時,皇帝軍權在握,憑著武官勛戚對付文官,左右互搏以取平衡之道,派出太監當皇權的代表,回想起來,張佳木的努力也就未嘗不可了。

而對勛戚來說,奪回在土木堡之役中失去的一切,這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在張佳木橫空出世前,他們要耐心等待,當然,這一等一直到明朝滅亡,武將和勛臣的地位也沒有被奪回來,現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還能按的住蠢蠢欲動的小心思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