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新司(第2/2頁)

再看手腕和行走的姿式,估計也是一個用刀的好手。再看雙眸,則是神采晶瑩,顯然也是飽讀詩書的士子。

這麽一個人,一看就讓人心生好感,特別是年歲不大的樣子,面色也生的白凈,只是各人一看也就知道,這不是世家子弟,而是寒門小戶的出身。

“你識字吧?”等這廉政司的人靠近了,張佳木便先問道。

“是,回太保的話。”那人甚是恭謹,答道:“下官在幼時識得幾個字,後來,在衛中的吏科學習一年,是故,也算讀過書了。”

“什麽叫算?”張佳木知道眼前是自己很看重的吏科出來的人,不覺也是大喜。要說察吏治吏之道,兩漢是比後世強的太多。種種法度嚴謹,官吏治政能力極強,軍力也遠淩架於外族之上。

但和後世比,就是對中央的架構還很粗糙,對外戚、宦官、權臣等裁抑平衡之道做的遠遠不夠。張佳木的身份地位,在兩漢就是大將軍,必定還會加錄尚書事,自己開府設衙,重權在手,哪裏還需要把一群文官放在眼裏?

執政久了,威望夠了,篡權自立不一定很如意,但廢立皇帝,甚至毒殺,縊殺,都是很輕松隨意的事,更加不必提下一等的皇太子了。

至明清時,中央是平衡了,但地方因為官吏地位相差越來越遠,吏被稱為蠹吏,小人之流,明制又可以家傳,一代為吏,世代為吏。所以小吏通曉政務,比起那些十年讀書中進士為官的書呆子強過百倍。

中央的諸部就是如此,那些員外郎和主事們,在部務的熟悉上絕不如一個普通的小吏,特別是刑部,尚書和主事以下,很少有敢和吏員挺著腰板說話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吏員才熟知刑律,少了他們,這些大人們就真的玩不轉了。

至於地方上,因為還多一層異地為官的規矩,地方官對地方政務的控制,就更加的瞎扯了。北人在北方為官,還稍好一些,要是一個北方的進士發到兩廣海南為官,能不把自己餓死,就算不壞的成績了。

至於公務,真真是玩笑了。

肯定是要把持在地方的世家吏員手中,什麽文吏,捕快,世代世襲,有人有錢,不但不把縣官放在眼裏,相反,還要挾制左右。

政務不懂,語言不通,所以地方官必須要雇傭熟知刑律、文書等專門的人才,就是所謂的師爺。

自己的俸祿不夠,就得有灰色收入,不然的話,真的沒法當官了。

一切的根源,雖然不能全部推到吏治上,但吏治不好,也肯定是極為重要的原因。

錦衣衛的吏科,就是一個改良的開始。以優秀的少年子弟入學,現在是草創,又是用人之時,所以學習一年,大約是以學習六部的運作和律令為主,一年的時間,說不上是多精通,但那些滑吏也不能事事掌控了。

就是錦衣衛去拿人捕人,也能不光是有駕帖,而是有切實的說法了。

要知道,錦衣衛辦事,有些時候就是太過莽撞,明明在理,緹騎校尉們一辦,在外人看來也就成沒理了。

有吏科學員之後,分配各部,充實力量,等將來以三年為學制,一旦畢業,就可以熟知政務,在衛中辦事,更加如魚得水。

至於將來,是否能通行全國,並且引入文吏考試制度,這樣就算是吏員是本地出身,但並不會形成世家,就算是世家,因為常年考核,有制度約束,總比現在一團黑要好的多。

是故,一見到吏科出來的人,張佳木便極是欣喜。見對方謙虛,自己便大笑道:“你是吏科學校出來的,算是一個秀才”

“這,下官愧不敢當。”

雖是被他誇獎,眼前廉政司的人卻仍然恬淡謙沖,一副不驕不躁的模樣,因此,張佳木便又多看了幾眼,這一看,卻是覺得眼熟的很了。

這人便是幼軍的王大郎,從學校畢業後,以六品身份入廉政司,數月下來,公務政事已經極為得手,因為能力極強,待人接物也不怯場,所以這一次到張佳木身邊匯報公務,主理司務的譚青便將他派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