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大格局(第2/2頁)

“當然”那人斬釘截鐵的道:“緹騎自然是騎兵,現在的一千余人,將來怕全部都是軍官了,以一帶十,幾年之後,還是一支所向無敵的強軍。”

“三萬緹騎……”

余佳聽的發呆,雖然在熙熙攘攘的京城大市之中,幾乎就要打寒戰了。緹騎的裝備具甲連曹欽的韃官都比不上,每人都是雙甲,一層鐵甲內穿皮甲,其余弓箭刀槍,包括火銃、鋼弩,都是內衛出產的精品。不要說曹欽的韃官,就是大明天子的親兵也是遠遠不如。

這樣的裝備還有那些變態的訓練,這支軍隊擴張到三萬人以上,這是何等恐怖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怕是橫掃沙漠也足夠了。

他心思也是足夠靈動,當下便扯住那百戶前胸,驚問道:“大人是要對騷韃子們動手了是吧?”

“正是”那人掙脫開來,笑道:“大人說,要以緹騎三萬鐵騎為核心,精選大同、延綏、宣府、大寧、遼東等九邊精銳騎兵,編成十萬鐵騎,交給一上將統領,橫掃沙漠,徹底滅此朝食”

“好,大好”

余佳聽的目光炯炯,雙拳猛擊,恨不得就在原地跳叫起來。

當時開國不到百年,蒙古人在中華大地上作惡多端,簡直不可勝數。要不然,也不會以強大的兵力和一個過百萬人的主體民族,在華夏不到百年就被一群用竹稈為兵器的泥腿子給趕跑了。

後人常說是蒙古騎兵腐化無用了,但再怎麽說,蒙古人依然是騎兵,依然重甲強弓,百年前橫掃無敵,百年後卻是打不過一群百姓?

原因也很簡單,當年士大夫無心相抗,百年之後,蒙古人暴虐殘酷,不僅是百姓,漢人士大夫也與之決裂。

從上到下,整個漢民族都與之誓不兩立,雖然起兵造反的都是朱元璋或張士誠這樣的私鹽販子或破產農民,但輔佐相助的,卻是劉基和李善長這樣的地主階層。

如此一來,安能不敗?

時隔不久,民族仇恨當然還沒有消解,提起當年恨事,猶有不少漢人切齒而恨。而土木之變更是不遠,時隔十余年,還有地方官經常來報,拾到神槍數千支,頭盔過萬個,而死掉的將士,屍骨猶未掩埋,河套一帶,蒙古連年犯邊,遼東一線過千裏,幾乎是年年有兀良合諸部進犯,殺人淫掠,犯下的罪惡累累,令人極為痛恨。

所以,一提起攻打蒙古,余佳便恨不得立時加入緹騎,到草原上痛痛快快的廝殺一場才好。

張佳木的計劃,也極為雄偉壯麗,簡直就是以強大的經濟後勤能力來打造一支強大的無敵鐵騎。

一支過十萬人的騎兵隊伍,戰馬最少就要三十萬匹以上,最少還得配十萬人的輔助部隊和超過十萬匹的輔助用的戰馬。

這還是以輕騎為主的配給,如果是重騎兵的話,還得翻倍。

但不得不說,這才是真正能起作用的計劃,要解決蒙古問題,徹底消途北方邊境線幾千裏的防禦壓力,就非得有這種開國君主才有的大手筆,來徹底的解決問題。

明朝國初,就是以徐達常遇春的騎兵對蒙古騎兵,以騎克騎,百戰百姓,後來還是以騎兵遠上草原,誅殺王保保,俘虜殘元官僚,數戰之後,把殘元勢力徹底打跨,打殘。

但到了成祖永樂年間,京營兵馬就是以步卒為主了。

畢竟大規模大建制的騎兵,耗費的資源實在太恐怖了。

一匹健壯的戰馬,每天吃的精料就能負擔五個步兵的費用,開國之初,一切以戰爭為中心,到了數十年後,仍然維持這樣的騎兵隊伍,實在是難以為繼。

但騎兵不足,成祖以數十萬步兵為主,少量騎兵為輔的戰法,雖然五次北伐,但沒有一次能找到敵人的主力,獅子搏兔,兔子卻避而不戰,獅子徒勞無功,虛耗力氣。

永樂年間的戰略失敗,最大的失誤就在於此了。

而張佳木以權臣第一的身份,第一件事就是要徹底解決年年騷擾邊境,耗費了中原大量財力物力的蒙古問題,余佳想到於此,想起張佳木的雄心抱負,不覺心神蕩然,只覺得自己與對方相比,格局氣量,實在是相差的太遠,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