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森嚴(第2/2頁)

其實彭時還是太急切了,李賢的計劃原本不止如此,還要配合以往種種,用大有力的人在太子身邊潛移默化,甚至,是要在太子身邊得力的人中著手,或是周貴妃處,總之,真正有能力的大臣在內廷也是需要援手,不然的話,歷史上的李賢從天順元年到成化二年一直任首輔,難道就是真的光風霽月,就靠政績說話?

太子的話,也是叫張佳木愕然。大明開國以來,太祖是提三尺劍掃平天下的豪傑,這個不必說了,成祖靖難得國,武功已經不必說了,為燕王時,屢次掃清沙漠,後來靖難成功,又以天子守國門,征安南等數次大征伐,更是武功赫赫。

鄭和的船隊在永樂年間六下西洋,幾萬大軍打的那些敢窺視天朝寶船的小國灰飛煙滅,說滅國就滅國,說立誰為王就立誰為王,天朝上國的威風,在鄭和船隊的幾萬天兵面前,盡顯無余。

可想而知,永樂年間是怎樣輝煌的時代,三十萬大軍征安南,五十萬禁軍征蒙古,數百條大船數萬水師下南洋,修北京城,修南京大報恩寺,發三十萬民夫工匠修武當山宮觀……永樂年間修成的宮殿,把南中國所有的大木用了個幹凈,後來清朝修三大殿,還得從永樂的陵上拆金絲楠木來當頂梁柱,可想而知,永樂年間也就是中國最後的真正的封建盛世了。

可惜,不過相隔三十年不到,當年赫赫龍威蔭庇下的子孫已經成了孱頭,土木堡一敗後,大明皇帝就徹底被儒生掌握了,正德年間武宗的武功在文官的記錄下不過就是胡鬧而已,眼前這位未來的成化皇帝,已經打定了主意,從此安享太平,幽居深宮安享太平之福,至於邊防守備的大事,則可以由文官儒士們編給他的理由來打發了。

自天順年到成化再到嘉靖,明朝的邊防一天壞過一天,直至不可收拾,如果不是蒙古人自己因為禁鐵等諸多原因自己消停了,不等建州勢大,明朝的九邊早就崩潰了!

“殿下。”張佳木一反剛剛的那種謙遜淡然,站起身來,亢然道:“不知道是誰教殿下這些妄語胡言,富國強兵,秦乃有天下,武帝用衛青等,匈奴才不得為中國之患,這些豈能雲是人君私欲?儒生之荒唐就在於不分事實,如漢武備邊豈有錯處,就是窮盡天下之財,亦是應當。不然的話,匈奴搶掠邊民之時,國家無兵可用,百姓豈能不刻骨怨恨?至於發兵二十余萬,只為了幾匹漢馬,更是胡說八道,漢之經營西域,真正是從漢武始。我國朝如果不是永年宣德年間六征沙漠,也先入寇京師城下之事,恐怕也就不止是正統十四年那一回了!”

張佳木的話,發自義憤,出自真心,自然說的鏗鏘有力,太子聽完,也是面露沉思之色,一時間,答不得話出來。

彭裏在裏間,只覺得張佳木的話實在是大有可駁之處,武夫之語,措詞上甚多漏洞,但礙於今天不便出來,也就只能在房裏幹著急,一時間,急的滿頭大汗。

“殿下……”

張佳木還要再說,太子卻知道不妥,於是伸出一手止住。他的手,倒是胖乎乎的,看起來甚為好玩,但這是帝王之手,誰能想到,眼前這圓滾滾笑咪咪的少年,八年之後,就是新的一代帝王,到時候,身形壯闊,滿面長須,威嚴備至呢?

但就是現在,已經是極具威嚴,看著張佳木,太子神色凝重,正色道:“這些話不必再說了,孤心裏清楚的很,會仔細想一想。不過,幼軍是孤之親軍,以後勞軍犒賞,孤也會親自前去,不能畏勞,嗯,就是這樣,你下去好生辦事,不要因為今天的事想太多,以後遇事再小心些,也就是了……就是這樣,你下去吧!”

以往太子倒是很少用這種堅決的口吻,張佳木欣慰之余,也確實是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他又行了個禮,這才畢恭畢敬的轉身離去,在他身後,太子小小的身影被夕陽拖的老長老長,隔著高大的殿宇階陛,竟是格外的高大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