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軍中耆舊(第2/2頁)

在場的貴戚們當然不會有這種心思,國朝到了都督一級的武官,十之八九已經全部是世襲。祖宗穿著破衣,手持竹杠,穿著草鞋打跑了蒙古人,血汗功勞。便是大明太祖大誅功臣的同時,也留下了大量中下級武官的性命和他們的富貴,並且親口允諾,富貴共享之。所以文官的進步之階很嚴格,文官隊伍也有一個穩定的數目,可是武官就不同了,大量的恩蔭世襲和皇帝加賞給後族親戚勛戚之家的名額,武官隊伍在洪武年間就大為漲長,現在武官已經過萬人,並且到了明朝中期,武官一度達到了十萬人之多。

又不需要考試,就算是考弓馬也不嚴格,就算是侯爵家的廚子也能加百戶,良莠不齊,武官素質嚴重下降,倒也難怪文官瞧武官不起,而且就算是武官自己,也是瞧自己不起了。

現在倒還好一些,在場的都督多是世家子弟,幼習弓馬,讀兵法,學帶兵,自有一番氣度尊嚴。

等張佳木與孫繼宗進來,都督們都站起身來,黃花梨打成的官帽椅上,也有幾位中年男子矜持身份,並沒有起身相迎。

直等孫繼宗把那群都督介紹過了,才又把張佳木請到幾們勛臣身邊,要做介紹。張佳木攔了一攔,笑道:“倒不必勞煩侯爺了,下官認識的。”

確實,他現在是天子第一寵臣,執掌的又是錦衣衛,眼前這幾個除了懷寧伯外雖然都是生臉,但不妨事,他全部認得。

當下一一見禮,自然是先見皇帝現在較為寵信的懷寧伯孫鏜。他雖是都督同知,從一品的武官,但見著這伯侯,還是得大禮參拜。

“下官見過懷柔伯。”

“張大人不必多禮,請起。”

“下官見過恭順侯。”

“呵呵,老熟人了,不必多禮了啊。”

“下官見過東寧伯!”

“嗯,本爵與張大人初次見面,不過聞名久矣,有空的話,本爵要和張大人討教一下弓馬功夫,聽說張大人射柳京城第一,不要駁老夫這個面子啊!”

說話的是剛從廣寧調回來不久的焦禮,原本是韃官,父親是蒙元的高官,後來襲指揮一職,在宣德年間就任指揮,在遼東備禦兀良合諸衛的襲攏,正統初年,積功至左都督,武官一品,後為寧遠守備,屢敗蒙古騎兵,多次奪還被搶走的牛馬牲口和人民,所以聲名顯赫,特別是在遼東名將範廣被召而入內之後,焦禮已經是遼東一帶名聲最大,資歷也最老的一方鎮守大將。改元天順之後,皇帝念及焦禮和施聚等人的功勞,前一陣剛把這幾個武將從駐地召回,而且大加封賞。

焦禮原本只是左都督,入京之前,加封為奉天翊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東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世襲不替。

武官到此地步,已經是人臣巔峰,這樣的老將,自然是不會把以智計百出,行事周密的錦衣衛武官看在眼裏,況且,邊軍不但是與京營不和,更加是與監視他們的東廠並錦衣衛不合,一個武將要是喜歡一個錦衣衛官,那才真的是活見鬼。

如果不是張佳木有弓馬騎射無敵於京營的勇名,恐怕焦禮連和他說話的興趣也是欠奉了。

這種老將心理,張佳木自然也是明白。以焦禮韃官的身份更容易見信於朝廷。說來也是活見鬼,朝廷覺得漢人將領可能會造反,漢人文官也不大靠的住。但是一心向著蒙元而又被迫投降的韃官在忠誠上反而是絕無問題,所以朝廷對韃官別有一番信任,非尋常漢官可比。象焦禮這樣的韃官,從永樂年間就效力朝廷,現在是靠著殺人的戰功積功至伯爵,又有世襲鐵券,他還能把誰放在眼裏呢?

不過,他亦不是可被這種英雄欺人手段嚇倒的人。當下只是一笑,想了一想,便答道:“充當一面,勇敵萬人。這是萬歲賜給老伯爺鐵券上的文字,說的是老伯爺當年出關打兀良合部精騎的事,現在下官後生後進,豈又敢和老伯爺相比?不必比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