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伐明(十一)

“諸公請看,這寺宇金碧輝煌,肩摩踵接,殿堂處處,將這小小金山全數遮蔽,果然是:見寺不見山,古人誠不欺我。”

跟隨張偉前來的漢軍諸將面面相覤,委實提不起興致來附和。唯有張瑞應和道:“正是。當日隨大將軍過鎮江,行色匆匆,此處竟未來逛。今日一來,到真是開了眼了。”

漢軍攻克鎮江已是一月有余,張鼐並孔有德早就領兵至南京城下,分別在城西北的儀鳳門、獅子山,城西的漢西門、城西南的水西門,城北的神策門、嶽廟山紮營,水師一部泊於下關和幕府山北側江邊。四萬余漢軍逼至城下,那南京城門立時慌了手腳,初時各門緊閉,後發覺漢軍只在城西屯兵,城東一面卻是僅有小股散兵來回遊弋巡查,留了好大空档,這機會自然不能白白放過,於是城內不住往外派出調兵使者,將南直隸屬下的鎮兵並衛所兵盡數調入城內,又傳檄浙東、湖南、江西,並各省速派鎮兵來援。

明軍頻繁調動,大股明軍入得城內,一個多月時間過去,已由開初的三萬余人聚集至二十多萬大軍。因見城外漢軍人數不多,早便出城數次邀擊。張鼐等人也不與敵接戰,見敵出戰,便命炮兵開炮,那明軍原本就極孱弱,出戰的雖是“精兵”,亦是遠遠不如遼東的八旗,甚或是倭人都是不如,幾炮過去,立時前隊變後隊,撒鴨子溜回城內。張鼐也不追擊,因圍城軍隊無有騎兵,便是追趕也是不及,也只索罷了。

僵持至今,眼見明軍越聚越多,隨著張偉留守鎮江的漢軍諸將早就勸他帶著主力離開京口,赴南京城下指揮與明軍的決戰。張偉卻只是不理,每日接見當地士紳百姓,官員降將,言笑間和藹可親,全無霸氣。鎮江附近的士紳百姓雖然覺他是叛逆,奈何人處矮檐,也只得低頭俯就。待時日久了,不但是市面如常,行商店鋪早已營業,便是原本惴惴不安的官吏士紳,雖表面不言,暗底裏都大贊張偉。各人卻也是奇怪,這位原寧南候、龍虎將軍曾征戰四方,無往而不勝。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大將,卻不知為何在這鎮江流連不去,貽誤戰機。

時日一久,台灣派來的原軍機處的袁雲峰已然到得鎮江,張偉因鎮江要緊,除了派了曹變蛟為鎮守總兵,亦是特地從台灣將袁雲峰急調而來,來任這鎮江府知府一職。那袁雲峰甫一上任,立時將台灣的諸衙署成立起來,任命了由台灣帶來的老手熟吏為各衙主官,諸般事務立時順暢的多。鎮江原本由漢軍掌管,待他一來,張偉亦少了許多頭疼之事。

待將投降明軍甄別完畢,千總以上有家屬在此的,一律由船只送往台灣監押。若非作惡多端,又或是老弱無用的,一律充入鎮江靖安司屬下,負責地方守備、治安、抓捕官廳犯人。這起子降將因家小盡數被送走關押,又見漢軍勢大難擋,雖害怕朝廷將來以偽官論處,卻也不得不打起了精神,成日裏被袁雲峰喝來調去,四處奔忙。原本近八千的投降明軍,留著千多健壯老實明軍,統稱廂軍,負責防務地方,由漢軍派去的軍官充任統領。其余或老弱、或刁滑,張偉原欲送因台灣關押,細想之下,不但費事,還需養著他們,便是送回台灣挖礦做工,這些兵油子又哪能安生?台灣現在駐兵不多,哪能管的住這些個降兵。思來想去,卻又不能釋放,關著他們還需按日供給糧米,當真是頭疼之極。無奈之下,想起明軍多半是衛所軍籍,大半是明太祖設衛時便以全家入籍,父為兵,父終子及,不得脫籍。明初時衛所便已開始敗壞,小兵們一來身份低賤,二來不得行商做官,衛所長官又克扣銀糧,是以軍士紛紛逃亡,寧願冒著殺頭的危險,亦是不願當兵。張偉想到此處,咬一咬牙,料想這些軍士又不是將領私兵,哪有什麽忠義之心?是以將淘汰的明軍就地給銀遣散,或在當地做工糊口,或為佃戶種地,只是不準逃離鎮江境外,亦是不準重投明軍,除此之外,便再也不加拘管。這些軍士亦是有家口之人,被拘來當兵亦是無奈之事。此時張偉命他們脫籍為民,各人哪有不願的道理?歡呼鼓舞之後,各衛所兵大半是聚集一處,都是鎮江本地之人,被漢軍放出之後,一個個溜之大吉,各回家中營生去也。只是數月過後,這些人得知當日留下任漢軍廂軍的同伴月俸幾何之後,一個個後悔不叠,又拼命想著回營當兵,卻也是不能了。

張偉因政務交托給了袁雲峰,明軍降兵亦是料理幹凈,四方平靜,並無煩憂之事。竟不顧南京戰事,每日裏遊逛耍樂,將鎮江城內各大名寺古刹逛了個遍。這一日想起金山寺最是有名,因召集了留在城內的親信將領,一大早便出得城來,直奔金山寺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