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鼎革(七)

那八大王張獻忠此時正是壯年,他出身是下層吏員,原本在延安縣做個捕快。眼見天下大亂,他不甘寂寞,夥同了一幫當地流氓無奈,立十三營起事,後投奔赫赫有名的高迎祥,與李自成等人同列。

原本在崇禎六年之前,他們還都是在楚川陜甘交界,或是豫西楚北各處流竄,崇禎六年後,奔赴山西陜北發展;崇禎九年,被洪承疇以遼東關寧鐵騎圍困在陜北,高迎祥被俘,押至北京淩遲而死。十年,張獻忠被逼投降,李自成兵敗後率十八騎潛伏商洛山中。十一年,清關入關,陷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前大學士孫承宗不屈而死。崇禎帝無奈,調陜西巡撫並三邊總督洪承疇領精兵入衛京師。後擊敗李自成不久,清兵又於崇禎十三年圍綿州,突破綿州外城,綿州危急。崇禎急調宣、大、山海關等八鎮總兵,集合精兵十三萬,以洪承疇為主帥,領兵出關救綿州。

便是這一場大戰,決定了明朝的滅亡。此戰之初,崇禎以富有經濟,文韜武略都是明臣中翹楚的洪承疇為主帥,進兵之初,洪知道手下的總兵大半桀驁不馴,而且畏敵如虎,是以勢必不能速戰。確定了以關寧為犄角,由松山杏山一線緩慢推進,倚靠明軍的火器優勢和人數上的相對優勢,進逼綿州救援。做戰之初,與清兵交戰幾次,互有勝敗。誰料崇禎一心想擊敗敵人,不顧前線實情,又有兵部尚書陳新甲在後方搗鬼,言道洪承疇勞師費餉,畏敵不前。天可憐見,洪承疇當初在陜西為參政官時,手無一兵一卒,那總督楊鶴手中無兵無將,見農民軍勢大,卻一邊招撫,一邊令洪承疇等文官出戰。各文官都不敢出,只有洪承疇率親兵出戰,一戰斬農民軍首級三百,以此一戰而至延餒巡撫。那陳新甲只顧著黨爭,不顧實情,一邊逼著皇帝督促洪出戰,一邊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騏作監軍,每日催戰不已。洪無奈之下進軍,糧道被斷,十幾萬精兵一夜間潰逃星散,大同總兵王樸先逃,吳三桂等人緊跟其後,清兵掩殺不止,待他們逃至寧遠時,清兵斬殺的明軍近六萬人,洪部只余萬余人,進松山防禦,堅持到崇禎十五年,曹變蛟等人被殺,洪降清。

此戰過後,明朝在關外其實已經沒有了防禦力量,赫赫有名的關寧兵只余下吳三桂一支強兵,對付清兵的進逼尚有不足,更別提入關剿賊。是以崇禎雖以督師輔臣楊嗣昌親出北京,鎮襄陽撫張獻忠,四處搜剿李自成等堅不肯降的農民軍首領。奈何松山戰後明軍強兵損耗殆盡,關內關外,都無能為力了。李自成由商洛山入河南,幾個月間由兩千人不到的殘兵敗將發展至五十萬人,而此時的明軍,可倚靠的軍事力量不過是開封城內的河南總兵陳永福部、孫傳廷率領的陜甘總督標兵,還有便是平賊將軍左良玉的那些軍紀戰力皆屬平常的軍隊,朱仙鎮外一戰,余下的兩股大軍一戰而潰,開封城又被李自成以破黃河堤岸,放水淹城的辦法攻下。自以之後,關外清兵難以抵擋,關內農民軍勢力坐大,無法遏制。自崇禎十三年松山敗後,不過短短幾年,李自成便先占河南,後攻入甘陜,由西安出兵,一路攻到北京,路途中的明朝守兵望風而降,無人敢抗。而城中的崇禎皇帝急調吳三桂來援,又加封其為平西伯,用以撫慰其心。只是此時明朝及皇帝早就失卻人心,吳三桂一心等著改朝換代,京師的文官集團亦是放棄明朝,皇帝在農民軍圍城之初,敲景陽鐘召集群臣,竟然無一個官員聽命。吳三桂一方軍閥,又如何肯為他賣命?一直待崇禎上吊自殺,呈三桂不過出關百余裏,聽到皇帝死訊,立時調轉馬頭回關,只等著李自成前來招撫。

關寧兵對明朝的重要性,實在是等同於一根頂梁大柱,原本的歷史在張偉的介入下早就於史書不同。袁崇煥未死,關寧兵並未因此事潰散,失卻主心骨,只肯防守關外,再不肯入關勤王。而崇禎因袁崇煥及祖大壽臨陣叛變,威逼朝廷一事,也早就對這支軍隊失卻信心。此時他指揮著用來剿賊的兵力,不過只是北方及陜甘等衛所兵,戰力與關寧兵不可同日而語。若不是洪承疇、孫承宗等人韜略出眾,指揮得法,官兵在此時的裝備和戰力還是遠遠高出農民軍,只怕這明朝不是亡於崇禎十七年,而是在陜西大起義之初,便告覆滅了。

盡管一路逼壓,百般堵截,奈何陜西饑民委實太多,起義之初,農民軍力量甚是薄弱,被那洪承疇屢次擊敗,洪又深知農民起義的危害,不比楊鶴以撫為主,以剿為輔。凡是落在他手裏的義軍,全數被殺。洪承疇敢戰、“殺降”,一時間在儒生士林裏甚得好評,便是皇帝也對他大加贊賞。在農民軍奔出陜西,流竄奔襲至南方之際,大學士孫承宗戴罪立功,繼續督師直隸等各省軍馬圍追堵截,洪承疇則為三邊總督,清剿陜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