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這一年皇帝和太後先後離去(第3/4頁)

不幸四:深愛珍妃卻不能在一起。光緒愛珍妃,珍妃愛光緒,可是慈禧很討厭珍妃。慈禧還將光緒唯一深愛的女人害死,這對一個皇帝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不幸五:沒有正常的手足之情。一個正常人都會在乎兄弟之情,可惜光緒卻不能這樣,他跟兄弟相隔很多層,是君臣關系。

不幸六:“親爸爸”根本不親。光緒是由慈禧撫養大的,但慈禧很少給光緒溫情和母愛。相反,光緒長大後,慈禧對他多有提防,不斷迫害和打擊光緒。

不幸七:光緒無兒無女,無法享受天倫之樂。

不幸八:光緒被囚禁在瀛台,一個人孤孤單單,斷絕了跟外界的聯系,心靈之寂寞常人難以想象。

作為一個帝王,光緒並不是一個昏君,他有思想,想變革,想強國;可惜他性格懦弱,在權謀方面完全不是慈禧的對手,所以終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一生不能施展抱負。

在歷史的非常時期,如果沒有殺伐決斷的魄力,即使想改革,也很難有所作為。光緒想奮發有為,通過維新變法強國收權,可惜沒有與之匹配的手段和鐵血心腸,這注定了他的失敗。

孫中山曾這樣評價光緒:“維新運動後革命之得到大步邁進,還得感謝光緒皇帝。”

慈禧臨終前的維穩安排

1908年,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已經七十四歲。這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七十四歲大壽,此時她掌握大清權柄已經四十八年了。

大壽之前,慈禧已感覺年老體衰精力不濟,她預感到自己可能來日無多。大壽雖然辦得很豪華風光,但慈禧心裏沒多少喜慶的感覺,她更多的是擔心生老病死。

大壽那天,慈禧在西苑頤年殿看戲,看完戲後,回到儀鸞殿就寢。沒想到回去不久,她就病倒了,這些天,她吃了些果餅,沒想到腹瀉更嚴重了。

慈禧一病倒,大清帝國的大廈就搖搖欲墜,偏偏這些天光緒也在生病。朝廷大員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儲君問題,慈禧並沒有放棄對朝政的控制,她還是很希望自己早點病好,統治整個大清。不過,兩手打算還是必需的,病中,慈禧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接入宮中。

其實,這時候如果慈禧不做決定的話,各方勢力都會蠢蠢欲動。當時幻想最大的是恭親王溥偉,他是恭親王奕的孫子,從他爺爺開始就在做皇帝夢,好不容易又逮住一個機會,怎麽肯放棄。甚至連奕劻父子都想做皇帝。

此時,京城裏到處傳言袁世凱打算廢掉光緒,立自己的哥們載振為皇帝。聽到這些流言,慈禧很擔心,她最擔心的是奕劻和袁世凱聯手,到時朝中就無人是他們的對手。為了防止情況有變,11月7日,慈禧讓奕劻去遵化為自己選擇陵寢。其實,慈禧這招是調虎離山,將奕劻調離京城,才能確保政權順利過渡。

調離奕劻後,慈禧又讓鐵良統領一鎮的兵力鎮守京城,倘若出現亂子,在第一時間彈壓。

雖然慈禧心裏已有算盤,但在接溥儀入宮之前她還是召見了張之洞、世續等重臣,詢問他們立嗣的問題。張之洞等人實話實說,覺得應該立一個長君,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些人心裏都想,如果再立小孩子的話,恐怕又會出現太後垂簾聽政的事。所以,大家一致主張立載灃。當時載灃已經二十五歲,已經擔任軍機大臣之職。

慈禧經過反復權衡後,決定立溥儀為儲君,載灃為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異母弟弟。

11月14日,光緒駕崩。此時,慈禧的病情也越來越重,近乎彌留。慈禧不愧是女強人,在如此重病的情況下,依然打起精神召見載灃、奕劻(接班人確定後,奕劻便回來了)、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進宮,正式宣布新皇帝的人選:溥儀當皇帝,繼承大統,同時過繼給同治和光緒。

臨死前,慈禧對自己一生做出了總結:“我幾次垂簾,不了解內情的人還以為我貪戀權勢,其實是情況逼得我不得不這麽做。”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快死的人是不會撒謊的,但是慈禧的總結告訴我們,有些人就是要死了也不會改變撒謊的習慣。

慈禧還剩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忽然頒布了這樣一道詔書:“以後不準再讓婦人幹政,後宮幹政與本朝家法相違背,必須嚴格限制。同時也不要讓太監幹政,明末亡國的教訓殷鑒不遠。”

我們不要把慈禧這些話當真,她弄權了一輩子,最後還說這樣的話,很典型的得了好處還賣乖。再說了,大清的氣數也快完了,不會再有婦人有機會弄權了。

慈禧的生活習慣

慈禧是個很注重養生的人,衣食住行非常講究。

慈禧的衣服由江南制造專門負責,成千上萬,不可計數。有一次慈禧東巡,隨身帶了兩千多件衣服,一次出行就帶這麽多衣服,可見這個女人之奢侈。如此揮霍民脂民膏,大清還有不亡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