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3/5頁)

皇帝的一個特征是喜怒無常,乾綱獨斷,所有事情都憑自己主觀意識辦事。幾個月之後,乾隆就宣布所有外國商船只準到廣州港口通商。英國方面認為這是廣州地方政府蠱惑皇帝的結果,廣州地方政府想獨占對外貿易的利益。

確實是這樣的,兩廣總督楊應琚上書乾隆,為自己辯解,說廣州官員並沒有勒索洋商的行為,只不過是進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如果不對洋商加以限制的話,恐怕會埋下禍端。楊應琚的話說到乾隆的心坎裏,乾隆最怕的就是這點,一旦開放過頭,洋人湧進來,不知道會鼓搗出什麽事情。

在這一刻,中國歷史發生了改變。乾隆的一念之差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如果中國在乾隆時代就走向對外開放,以後歷史的發展簡直是無法預料的。這雖然是看似偶然的一件事,其實一點都不偶然,乾隆是一個封建統治者,他必然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就算他對外開放了,難保他的子孫們不關閉國門。

中國再一次失去和世界交流的機會,緊緊地關上了國門。

乾隆發出這項命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沒有放棄掙紮,他們企圖搏一搏,說服乾隆開放浙江港口。東印度公司選擇的代表便是洪仁輝這位仁兄。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洪仁輝駕駛著一艘小船來到浙江定海,浙江水師立即把他截住。洪仁輝身上有一封信,請求浙江官員呈給皇上。這封信的內容主要是揭露廣州海關各種為非作歹的行為,浙江官員理所當然地拒絕了。他們做官這麽多年,當然知道做官的一個基本準則:不要隨便得罪人。

洪仁輝吃了閉門羹,本該回東印度公司好好跟同事們哭訴一番,然後他牛脾氣犯了,居然將船只開往天津大沽口。在那裏強行登陸,還對天津的官員說:“我是英國人洪仁輝,是英國的四品官,在廣東和澳門做生意,洋行的人欠我五萬兩銀子不還。我在廣州告沒人理,在浙江告也沒人理,所以我就到天津來了,希望你們讓我進京告禦狀。”

洪仁輝花錢買通了許多官員,讓他們把自己的案情呈奏給乾隆。乾隆收到這些奏折後,心情很復雜,一方面自己的官員貪汙違法在先,另一方面這個洋人居然越海告禦狀,這明明是讓自己這個皇帝下不了台。乾隆讓股肱大臣李侍堯審理這個案子。

經過審理,判處廣東海關監督李永標流放罪,外加杖打一百,李永標被革職抄家,流放三千裏外。洋行商人黎光華欠錢不還也是事實,李侍堯籍沒他的家產,歸還給洪仁輝。案子到這裏,還沒有結束,對洪仁輝,乾隆是相當不滿的,必須要給他教訓。洪仁輝的訴狀是請四川人劉亞匾寫的,正好可以給他安個“勾結內地奸民”的罪名,外加違禁通商,判處在澳門監禁三年。乾隆說,這是格外施恩,否則是要判處死刑的。劉亞匾真正倒黴,幫人寫狀子,雇主沒死,他倒被處斬了。

這就是洪仁輝事件,事後,乾隆對洋商態度更加惡劣,不斷地往歷史的反方向走。

馬戛爾尼訪華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兩廣總督郭世勛給乾隆報告了一個喜訊,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以喬治·馬戛爾尼為代表的七百人代表團前來給乾隆祝壽。當然乾隆八十大壽已經過去,英國人說是補祝。聽到這個消息,乾隆很高興,乾隆剛標榜完自己的十全武功,英國人就不遠萬裏來祝賀他了,絕對是喜事。

乾隆很重視英國使團這次的來訪,讓各級官員準備好接待工作。乾隆之所以如此高興是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英國使團來華的目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開放浙江等地的通商港口,保障英國人在華通商的權利。

其實,英國人在訪華之前就大致透露了目的,但郭世勛卻隱瞞了他們的意圖。接到英國人信件後,看到他們以平等的語氣對天朝說話,郭世勛知道這大事不好。但英國使者帶來了六百箱禮物,這看上去很像是來朝貢的,一向喜歡好大喜功的乾隆對於朝貢的國家向來是來者不拒的。怎麽辦呢?只好圓滑一下,將英國人的信潤色一下,馬上就意義大變,哄得乾隆笑呵呵。

馬戛爾尼出身於蘇格蘭貴族,是英王喬治三世的親戚。他是一個非常精明強幹的外交家,曾經擔任英國駐俄國聖彼得堡公使、加勒比群島總督、印度馬德拉斯總督,他的副使斯當東也是一個才華突出的外交家。當他們得知乾隆對他們的來訪很歡迎時,喜出望外。不僅如此,乾隆還破例允許他們從天津港口登陸,讓馬戛爾尼沒想到的是,一路上他們受到了殷勤的招待,馬戛爾尼等人本能地以為他們此行的目的可以順利達到。他們完全沒有料到是郭世勛從中做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