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2/2頁)

現代中國,是否已經越過“門限”,再無羈絆,平穩而安全地走在社會主義大道上呢?

好像事情並不能讓我們簡單地樂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策略,以效率優先的市場化改革,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持續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和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不斷惡化的居住環境,日益彰顯的能源危機,而這些東西不僅僅只是使我們不幸福,更大程度上它阻礙了中國進一步的發展。

昂首挺胸的社會主義中國,又一次被“絆”住了,如何越過這一“門限”?目標已經明確,方法已經找到,但能否隨心所欲,那就要看各種因素的“態度”了。

(三)講點“政治道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於現代社會分工的細化,“授業”好像是專業課老師的事了,而政治老師只剩下兩件事可做:傳道與解惑。然而,在彌散著物質、功利氣味的現代中國,政治老師的這兩件事因為與“業”關聯不大,所以也就站到角落上去了。

政治老師的“道理”,都是從大處著眼的,因為政治本身就是“眾人之事”。因其大,所以它並不產生於聽眾個人的主觀需要;因其大,所以有距離感和壓迫感。也正因為如此,聽政治老師講課是一個讓人乏味的事情。但是,政治之道理又是一個不得不講的東西,因為它是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歷史的需要,因此,也是個人的理性需要和長遠需要。我們說,政治老師之責任,就是要實現社會整體價值導向與學生的個體價值選擇之間的無縫鏈接,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當政治老師十五年了,聽各種各樣的政治道理也有三十年了,然而難以改變的是政治的那副嚴肅而令人敬畏的臉。是政治道理本身的問題,還是講道理的話語方式問題?我看更多的是後者造成的吧。

寫這麽個東西,看似歷史,可能難以擺脫政治老師的職業本性,以求在講歷史的過程中,去總結一點政治的道理。為了使讀者能看得下去,本書采用了以下處理方式:把學術通俗化,把道理知識化,把政治趣味化,把歷史人性化;不贊美,不指責,避免空洞的說教,避免單純理論論證,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俗人的心態去分析,去認同,用常人的邏輯去推理,去論證。

洪秀全也是喜歡講道理的,但“即在賊中之人,聞之亦不復信也”。那我說的東西你信不信,看了之後才有發言權。所以,抓緊看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