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二(第2/4頁)

秦昭王灰頭喪腦擊缶畢,藺相如招來趙國禦史,也在國家档案中記上一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昭王聞言,終於“滿意”了。本來想嘻笑趙人,卻自取其辱,被趙王駕下這麽個小角色給奚弄了。雙方算是誰也沒占誰便宜,但秦昭王丟的面子更大。所謂缶,就是陶器的盆,但是王家用的缶絕對不會簡陋,上邊有黑色漆畫,畫著日月星辰鳥獸,也有銅作的,上有金銀錯絲。

藺相如臨危不懼,藐視強敵,一逞戰國士人之剛雄。不過,當他的激增的腎上腺激素剛剛開始稀釋的時候,秦王兩邊的群臣又突然高聲叫囂:“喝酒!喝酒!請以趙國十五城獻給秦國,給秦王祝酒!”

藺相如腎上腺立刻百倍釋放,氣壯山河地高呼:“請以秦鹹陽為趙王祝酒!”把秦人嚇了一跳。把秦國的都城都給搬過來了,這可是對秦國夠大不敬的。但是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尊嚴,藺相如也無所忌憚了。秦昭王趕緊示意兩邊不要再亂喊了,今天有姓藺的這家夥在,我們悶頭喝酒就是了,不然待會他還不得喊挖我們的祖墳。

世人都誇講藺相如有智,把他視為一個文臣,其實藺相如之勇,更出於其智之上。當此之時,秦國急於趁齊人國事糜爛,南下趨兵去楚國喝飲料,不便於“絕秦趙之歡”,所以酒宴上胡鬧了一場,卻也最終相安無事。會議在平和的氣氛中結束。為此,秦趙雙方把澠池會議地址改為“俱利城”,但秦卻是這次會議實際的受益者。這次會後,秦趙媾和,導致了秦可以放手對楚進攻。

趙惠文王、藺相如先生二三事:

據《莊子》一書記載,趙惠文王不但愛彈琴,還喜歡劍術,許多大俠和疑似大俠都跑來投奔他,宮內面劍客塞了三千名之多,都會舉著劍掄上一氣。這幫大俠晝夜在他面前較量劍法,伴著他的彈琴,把趙人打架、唱歌的絕技發揚極至。劍士們的打扮都是蓬頭亂發,帽子低垂,鬢須張揚,穿著短後的上衣,怒目圓瞋,出口就罵,跟一班樵夫差不多,總之家底多是窮的。每年因為論劍打死打傷的就有百多號人。

莊子先生逞能,也跑來加盟。他入殿不趨,見王不拜,自我介紹說:“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十步之內就可砍倒一人,橫行千裏從無阻擋)”

趙惠文王大悅:“那我試試你的武功吧。”於是命令門下劍客抓緊較量七天,死傷了六十多人,從中挑出五六個出類拔萃的,要跟臉色嚇得煞白的莊子較量一番。

“請先生選一把劍吧,長的還是短的?”趙惠文王說。

莊子說:“我長劍、短劍都可以。”這倒是真的,反正都不會用。“不過我最趁手的劍是三種,大王想知道嗎?”

“哪三種。”

“第一種,天子之劍,以燕北長城為劍端,齊國泰山為劍刃,三晉為劍脊,包裹四夷,恒山為帶。上可決浮雲,下可斷地維。此劍一用,匡正諸侯,降服天下,這正是天子之劍。”

趙惠文王聽了,茫然不解:“那諸侯之劍又怎麽樣?”

“諸侯之劍,以勇士為鋒,廉士為刃,賢良為脊,豪傑為夾(劍把)。此劍一用,雷霆震撼,四境之內,無不賓服,這正是諸侯之劍。另外還有庶人之劍,就是蓬頭亂發,帽子低垂,個個疑似大俠。揮動起來,上斬頸項,下刺肝肺,跟野雞掐架一樣,打死了也對國家絲毫沒用。如今,大王貴為君主,卻好用庶人之劍,竊為大王薄之(不值錢啊)。”

趙惠文王聽罷,恍然大悟,安心治理國家。他那些劍客,一看沒人來看表演了,又氣又惱,都自己抹脖子了。

這個故事來自《莊子》裏的《論劍》一篇,實際是假的。莊子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前後的魏惠王時期,曾經觀看魏惠王的禦用大廚師“庖丁解牛”,卻不曾跟誰論過劍。這篇《論劍》是後人的偽作,寫的也不怎麽樣,立意俗套。電影《英雄》裏邊的“十步一殺” 大約就是從莊子的“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演化過來的。秦王的“心中有劍”是從莊子的“天子、諸侯之劍”解構分化來的。總之都沒有什麽大含義,就是教中國人不要習武弄險,文縐縐乖比較好一點。

大約劍可以象征君子的豪情,玉則表述君子的德行。趙惠文王還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壁。和氏璧是楚文王時期的“強迫症患者”、沒腳先生卞和先生在深山裏發現的,最後拄著雙拐進獻來的。晶瑩絕倫、動人心魄,以“價值連城”聞世。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玉其罪。玉是君子戴的,小匹夫哪配。硬要懷玉的話,必有大殃。趙惠文王從血統上來說,當然是君子了(君子在先秦專指貴族血統、高幹子弟),可是一樣遭了殃。秦昭王不知從哪裏得到這個消息,嚷嚷著要拿十五個城邑換取這塊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