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四

張儀把後起之秀秦惠文君包裝成王,結好韓、魏,旨在啟動連橫運動,秦人與韓魏組成聯盟,以便秦軍馳騁中原及更遠的齊楚。張儀的政敵,被張儀排擠到魏國的公孫衍先生,就準備對著幹。你連橫,我就合縱;你包裝王,我也包裝。我一氣包裝五個!

公孫衍掰了掰手指頭,如今尚未稱王的大諸侯國就剩三個了:趙國、燕國和中山國。於是公孫衍奔走於河北省,作為巧舌如簧的縱橫家,運動王公,折沖兵將是他們的特長。河北省北段的燕國國君禁不住誘惑,答應稱王了,是為燕易王。河北省中段的中山國也答應稱王,南段的趙國也稱王(是為趙武靈王)。這三個新王,加上魏惠王和韓宣惠王,五個王在公孫衍的捏合下,找了一個離大夥都近的地方,發起“五國相王”大會,意圖抵制秦國。這五個國家,燕國、中山國、趙國、魏國、韓國,位置從河北到河南省,南北縱向排列,所以稱為合縱。

五國大王在合縱會議上振臂高呼:“打到帝國主義!”

“打倒哪些帝國主義?”公孫衍問。

“打倒齊帝國主義,打倒楚帝國主義,打倒秦帝國主義!”大家揀最牛氣大的大牌國家喊。

“不對!我們只打倒秦帝國主義。齊楚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團結的對象。”公孫衍糾正。

“好,打倒秦帝國主義!打倒秦帝國主義!”五國組成抗秦合縱。所謂合縱,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這五個弱國,打算聯合起來以自保,並且結好齊、楚大國以為依靠,從而更有效地抵抗秦國的侵逼。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秦、楚並不願意給他們作靠山。齊帝國主義聽說“五國相王”以後,大怒,齊威王不希望看見眾弱合在一起,這樣也不利於我們起過的擴張。他更惱怒於中山國,大罵道:“我是萬乘之國,地方二千裏,帶甲數十萬。中山國不過千乘之國,一度還被魏人滅掉,現在勉強復國,怎麽敢跟我齊國齊名,他也敢叫中山王!(齊國一直把中山當作自己的附庸看待。)我命令,不許中山使者進出我國關隘。派人勒令燕趙兩國給我發兵攻打中山。”

中山國是狄人建立的國家,但漢化得很厲害,也加入了五國相王運動,但是齊國不承認他。好在能說會道的知識分子在中山國很有市場,其中一個知識分子跑到齊國,一邊討饒一邊哄嚇,使齊威王最終息怒,不發兵來打了。齊威王剛息怒,南邊的老楚也不樂意了。楚國和齊國一樣,不希望看見眾弱合在一起對抗我們大國,他也不希望魏國跟著五國玩,楚國更願意魏國專心當自己的跟屁蟲。作為威脅,楚懷王派上柱國昭陽,向北進攻魏國,圍攻魏國南部要塞襄陵(河南睢縣地區),奪得八個小城邑,以武力拉魏國就範。昭陽先生取得魏國南部八個城邑(這種小城邑一般是一公裏見方,帶有簡單的城墻,相當於解放前的小縣城大小。這種小城邑的數目在戰國時期多達兩千個以上),隨後,他覺得還不過癮,移動勝利之師,向東攻打齊國。這就沒有必要了。辯士陳軫(前秦國外交部長)想阻止他的莽撞無謂的舉動,說:“上國柱先生,我問您,如果您再立了新功,大王應該如何賞賜您。”

“按道理應該做令尹了。”

“可是現在已經有令尹了!而且是國內的顯貴。我給您打個比喻。從前,一幫門客從主人那裏分到一壺酒,大夥覺得群飲不過癮,最好一個人喝,才醉得透徹。就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完蛇就歸誰喝。一個家夥手快,蛇立刻畫出來了,揚著尾巴,吐著芯子。他拎著酒壺,意氣洋洋,又給蛇畫了倆爪子。爪子沒畫完,酒壺就被人搶過去了,說‘您沒有病吧?蛇哪有帶腳的,這壺酒歸我了!’以我的愚見,上柱國先生剛剛攻破魏國,殺死魏將,奪得八邑,如今再去攻齊,就有如畫蛇添足。戰勝而不知中止者,性命將死。”

昭陽一聽,大出其汗,趕緊拜謝,引軍回國罷事。這就是有名的“畫蛇添足”故事,從中也可以看得出楚國的大家族子弟如昭陽先生之流,是多麽的自私腐朽,對國家利益蓋不負責,只關心保全自身家族。陳軫隨便胡謅幾句,他就像老龜那樣明哲保身地退縮了。

齊、楚為什麽都不支持“五國相王”呢,因為當時的大國不只西邊秦國一個,東邊的齊國、南邊的楚國,也是有力的大國。齊、楚不願意看見這些眾弱團結起來,齊國想把燕國、中山吃進去,楚國想抓來魏國,所以,並不肯當五國的後台,以共同抗秦。趙武靈王也參加了“五國相王”,這時候他剛即位三年,是個半熟少年,看見齊、楚兩國紛紛對我們五國作出發狠的樣子,就後悔跟著公孫衍稱王起哄了。於是他對國人說:“我們沒有大王之實,卻稱大王之名,不乖啊。改日,你們還是叫我‘主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