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烈烈六

商湯在位十三年後,駕崩了,死時不知葬在哪裏。如果你想去緬懷商湯的偉業,建議到河南偃師商城旅遊。希望你從這一片沉睡著的遺跡找到商湯先生遊動的身影,他嘴裏含過的石球,也許還丟棄在某個土坑角落。偃師這片廢墟,清晰地鑒定著早商的歷史,使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據可查的朝代。

商湯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外丙”和“仲壬”相繼走上領導崗位,分別工作了兩年四年,反映了當時人們短命的事實。夏商人的平均壽命是32歲左右——如果我生活在那一時代現在已經該升天了。

接著,商湯的長孫“太甲”在伊尹的安排下接班了。伊尹詳盡地告誡了這個年輕人不要輕慢賢人的言論,不要疏遠年高德望的人,親近愚蠢幼稚的人,他總結了十種國君必須避免的過錯:沉迷於酒色歌舞、貪求財寶、迷戀遊樂,又警告他說:“哪怕您做的善事再小,也會使諸侯感到慶幸;哪怕您做的惡事再小,也會給國家帶來災禍。”可是太甲並不愛聽他的這些老生常談,很快就開始胡作非為起來。史料上說他不遵成湯之法,其實也可能是嘗試著進行了年輕人的改革。但他的行為招來伊尹的討厭。伊尹以太甲“暴虐、亂德”為理由,將他放逐到桐宮去悔過自責。然後伊尹獨自處理國家政事,並且接受諸侯的朝見,所作所為和商王沒有什麽兩樣。

伊尹作了三年國家負責人,按照一部史料《竹書紀年》上的說法,他最後被太甲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太甲在桐宮被關了兩年多,終於被關膩了,機智勇敢地逃脫回王都,殺了伊尹,恢復了王位。

伊尹的一生十分復雜,評論起來也很困難。他作了三年代理天子,用意或許都是好的,但以臣子的身份擅自放逐國君,這算不算篡國呢?這個困惑後代學者的大費思量的問題其實在當時不算很嚴重的問題,當時還沒有發明後代的忠君思想,伊尹的“大逆不道”之舉沒有激起當時輿論界的震驚和譴責。一個君主倘若不賢,臣子似乎是可以驅逐他的。所以,伊尹的後代繼續在朝為官而沒有遭受清算,伊尹的亡靈也一並得到後代商王的隆重祭祀。

然而後代的學者習慣了視皇權為至上、不可更移,看見伊尹驅逐太甲而自代,不由得暗自哆嗦,總不得勁。一方面,伊尹是個有著傑出貢獻的正人君子,另一方面,即便商王太甲不賢,伊尹放逐他,在後代學者們眼中仍是謀逆篡國。一個原本高大全的形象全被放逐太甲的事給玷汙了。於是後代學者花了很多功夫替伊尹遮掩避諱這一點。在的《尚書》一些偽造的篇章中,故事被改編成了這樣:太甲被關在桐宮,深為悔恨,終於改邪歸正,有了良好的表現,伊尹就把他又迎回都城復辟,歸還了王位,好像根本沒搶過一樣,伊尹的人格於是完美無缺了,學者們才舒服起來。

其實這是替古人瞎操心。“還政”這樣的事,古今中外的現實中還從沒聽說過。太甲呆在桐宮裏關著,一天兩頓飯傻坐著,又何從去判斷他是悔過自新與否。然而,在忠君思想大泛濫的後代皇權社會裏,自詡忠貞的老實臣子們,無端地替伊尹背上一大塊心理負擔,非給它改過來不可。當慣了奴才的人,也替從前的人缺乏奴性而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