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烈烈五

商湯把取代夏朝的過程稱為“革命”,就是革去夏朝之命的意思。商湯成了繼立的商朝的第一任王,王字就是戰斧之形,象征著他的武力和權威。他任命伊尹、仲虺作相,把純白色的衣服制定為最高等級,上衣下裳,腰束寬帶,除了佩玉,腹前還有一條“蔽膝”直垂到膝下,這是古代中國的領帶,只不過是系在肚子下面(這種領帶一直延續著穿到了明朝,我們等到秦始皇時再詳細介紹)。

據說商湯還制定了《湯刑》以維護帝國的秩序。從文獻上可以推見商王朝刑罰頗重,刑殺的手段有斬首、肢解、火刑、沉水、活埋、彈射之類,但很少關進監獄去蹲幾年。大約在監獄裏蹲著還有飯吃,不受風吹雨打,這在當時看來不是處罰而是享受。所以商人要以殘害肢體的形式表示懲罰,一次性就夠了,砍玩腳就放回社會,從而節省了修建監獄和招募看守者的費用。總之,當時監獄業不發達。

商人刑殺人的動作如今保存在“伐”、“期”這樣的漢字當中。比如“伐”像以戈截人首,“期”像以鉞砍人首,左旁被反縛兩手的人已是身首分離。“卯”是把人對剖,分置在案子上。“陷”字是置人於土坑中,拋土填埋。“燎”如燃木之像,上邊放人。這些恐怖的漢字為我們今天依然使用,只是不知道其中隱含殺機。輕殺本來是商朝的傳統,酷刑是早期人類的共性,後人不了解,卻把這些罪惡都歸結到後來的商王末帝“紂王”身上,是不公平的。

商湯總結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在於能用“非己之民”,也就是聯合其它諸侯共同顛覆夏朝。這給他帶來了好處也帶來了壞處,使他不能獨享新的王朝。交通、通訊等技術手段的落後,也要求龐大的國土必須分國而治。商湯被迫分封那些勞苦功高的合作者,在一次諸侯大會上把他的“帝國”分給三千諸侯來承包。這一數字已經明顯少於大禹時代的萬國諸侯,體現著整個中國統一化的進程。

我們仍然不能高估商湯對帝國的控制力度。我們可以稱當時的埃及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是一個帝國,而把商朝稱作帝國還需慎重。商王的直接控制區,不過是五百公裏直徑的圓,所謂“邦畿千裏”,對應於地圖上就是河南中東部、山東西部,是華夏族與東夷族的結合部。這個圓圈以外的土地,成為諸侯們的舞台。

為了防禦各種野心不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異姓部族,商湯幹脆把自己鎖在一座嚴絲合縫的城裏,以對付進攻者的弓箭。於是有了夯土的城墻,可以遮蔽敵箭、隱蔽自己行動和遲滯敵人進攻——城這個重要的文明標志,也是在商朝初期才開始成形,受戰爭行為的催化而出現。

建造這樣的城,意味著砍伐林障、加工木材、堆砌土料、制造工具、設計器械,這些東西刺激了青銅工具的發展。在施工過程中人們還需要縝密溝通,促進了文字的發展。於是,修城這種出於戰爭防衛目的的行為,直接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躍進。這是戰爭給歷史的積極推動力。(兩河流域、埃及文明之所以發達,也在於早期那裏的城邦國家之間不停地打架,迫使大家空心思革新技術、發展經濟、推進文明。)

商湯國都的準確位置歷來眾說紛紜。我們所能斷定的是,商湯及其繼承者先後修築了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當時的城邑,一直到一千年後的春秋時代,都是非常狹小,每邊長才幾百米,用土圍子圍著,跟一個普通中學差不多。唯獨商湯新修建的偃師商城,規模達到了空前絕後的水準,等於一所大學的面積,比如清華大學。

偃師商城長1.7公裏,寬1.2公裏(五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實在很小。不過,全世界的古城,一般也都就這麽大)。雖然不大,但遺跡至今尚存,有七個城門,以及縱橫交錯的道路通達城內外,切成棋盤形制。城墻全用夯土築成,現今還有一到兩米高的殘跡留在地面,經風受雨。但它還沒有外包城磚,只是裸露著堅硬的黃土罷了。城墻也不是垂直的,需要借助斜坡來支撐,所以上窄下寬,底下最厚的地方可以用於形容人的臉皮,達到二十米之厚。城墻內側還有“馬道”,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士兵可順馬道直登城頭。護城河在當時還沒有出現。一般,護城河、城墻二者有一個就足夠保家衛國了——因為當時的攻城設備還很不完善。

即使這樣一個用現今眼光來看很小的城(三個紫禁城故宮的大小),在當時已顯得頗為寬綽,以至於人們把墓地、大垃圾坑、制陶場這些臟亂差的窩點都搬到了城裏,體現了當時財富的匱乏,以至於手工藝場被視作價值不菲,要保護在城裏(後代逐漸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