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風舜雨五

東夷族文明程度與華夏族齊頭並進,人才輩出,除了後羿,最驕傲的就是大舜了。舜生長在山東菏澤市南五十裏,離水泊梁山八十公裏。舜為人短胖,身高跟武大郎差不多,據記載是六尺一寸,合一米四五,皮膚很黑,腦袋很圓很大,嘴很大像魚,缺少幽默感,總之不是美男子。他媽媽“握登”當初看見一條大虹,意念一感應,就生下了他。這種懷孕方法當然使他爸爸大為光火(怕是從歡樂谷裏帶回來的野種吧!)。這孩子又是一副“重瞳子”——每只眼睛兩個瞳孔,而其爸爸是瞎子。自己的眼睛不夠用,兒子的卻富余。似乎上天把自己的什麽奪走了,貼給了兒子。所以大舜爸爸深恨大舜。

“徐悲鴻”大師在畫大舜的時候,把他畫成四個眼睛,上下兩排,吃驚地瞪著,像四個大棗貼在切開的年糕裏。其實,重瞳子沒有什麽神奇,我們知道瞳孔就是由虹膜圍成的小圈,如果虹膜發生粘連,就會把O形的圈,壓扁成∞形,這就是“雙瞳孔”。這似乎並不會影響視力,因為瞳孔只負責讓光束進入,就像你把照相機的鏡頭斬成兩半兒,一樣可以用的。

舜年幼的時候,媽媽握登就早死了。爸爸瞽叟(就是瞎男人的意思)另娶了一個後媽。後媽生下兒子象,甚討老爹喜歡,長的象頭象腦,所以叫象(當時天暖,山東有大象,河南也有,河南古稱豫州,“豫”字就是手牽著大象在走)。

而來路不明的舜就在後媽和弟弟象的讒言澆灌下,遭到了本來就不喜歡他的老爹瞽叟的虐待。舜意志撅拗,不與之分辨,看見有性命危險時就逃跑,沒什麽大事就忍受老爹的打罵,鄰居們無不交口稱贊這位孝順的撅孩子。

舜到了17歲就志向遠大,成了一名無業遊動人員,卷著行李離家出外(也是因為爹媽不想再養他了)。他離開山東菏澤,北上兩百多公裏到了現在濟南市以南的歷山,那時的濟南還都是狐狸之所居。舜看到這塊土地肥美,就挖了個半地穴的窩棚,開始種地。別的遊民也跑來效法,據說舜還在這裏認識了伯益(秦朝人的祖先),倆人一起挖水渠,頗談得來。但是舜的身子矮,拉犁使不上勁,於是改撒種子。由於步子小,舜撒的種子都比別人密,第一年就初有收獲。過了一年,人們開始為了田壟的界限而打架。舜給大家裁決,手段強硬剛忍,不服氣的搗亂分子都混不下去而跑掉,留下一片齊整的壟畝,看上去井井有條。

但是舜覺得種地不是他的理想,就告別人們戀戀不舍的目光,離開歷山。而這個歷山在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改名“千佛山”,山腳現有山東師範大學。師大學生談戀愛,常來千佛山。

舜又向西去了接近中原的雷澤打魚,把絲繩系在箭尾,射向水裏的魚,再一拎絲繩,把魚從水裏拎出來了(類似捕鯨)。舜瞄準的時由於瞳孔結構離奇,可以矯正光線在水和空氣兩種媒質中的傳播偏差,往往歪打正著,每天都有十好幾尾魚的收獲,把別人氣得眼紅。於是大家都來搶他的。由於小時候挨爹打慣了,舜能扛住更多的挨打,誓死捍衛自己的魚條,渾身傷血也不撒手,哪怕就剩半個魚頭,也在手裏緊緊攥著。這個撅家夥的青皮精神很快鎮住了大家。即使壞蛋也不得不佩服舜的意志力。他們毆打所不能奪走的魚,舜在看他們確實饑寒的時候,反倒慷慨以魚相贈,把他們感動地再也舉不起拳頭。一些曾把舜打得半死的家夥,都成了舜的好朋友,服氣在他的腳下。於是人們都爭先禮讓,風氣明顯扭轉,紛紛把風平浪靜而又多魚的迴水灣讓給別人,自己去湍瀨急流處發展。舜成為當地一面精神旗幟。

接著,舜覺得打魚技術含量不高,又遷移別處學習手工制陶工藝。舜謹慎從事,不嫌苦累,倆手磨得都是繭子,不斷摸索改進,即使老藝人也對他的產品嘖嘖稱贊。在這裏,他還遇見了另一個遊民,叫做臯陶,後者也是陶器行家,這一點體現在他的名字裏。舜喊他阿陶。由於東夷人崇拜鳳鳥,倆人燒的陶器也多像鳥。立鳥揚著脖子,是好看的酒壺。

舜把自己的好手藝教給周圍的人,大大提高了當地制陶水平。他還和臯陶外出販賣,把陶器運往北邊的山東鄄城地區,以物易物,買賣公平,碎一個賠倆。由於銷路好,搞活了買和賣兩地的經濟。舜的事跡很快傳到堯帝的耳朵,堯帝正好也私下愛好燒陶——“堯”這個字就是兩個陶罐子放在台子上預備去燒的樣子(甲骨文圖片)。堯帝甚至用陶來命名他的大本營(山東定陶),可見也是個燒陶發燒友。於是找來舜一起切磋陶藝。

舜方面大嘴,黑矮肥胖,表演了東夷人最擅長的蛋殼陶制作技術。首先選土,要用細膩純凈的粘土,絕不能含硫,經過多次淘洗,長期陳腐,然後把它像和面似的反復揉團——這樣可塑性好。怎麽把這個面團做成陶器呢?最原始的是把野生葫蘆外面塗上泥,架在火上燒成陶器。後來采取“盤條法”,就是把泥巴捏成長長的細條,再一圈圈地逐層盤起來,盤出一個泥罐子來(就像編草帽一樣)。這些技術希望大家都學一學,以後流落海島的時候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