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蚩尤八

山東東夷和陜西華夏在中原的這場戰鬥,屬於移民和移民之間打,搶中原的地盤,類似北京地區城鄉接合部,浙江村兒的民工跟新疆村兒的民工,為了某些什麽利益,發生大規模團體械鬥。華夏神農氏的嫡系後裔榆罔,輸了這場戰鬥,實在沒辦法了,就冒著引狼入室的危險,派人北上去請華北地區的黃帝來幫忙,畢竟黃帝也是同宗啊,神農氏的後裔之一。

黃帝與蚩尤互相聞名,未曾謀面,就像網友一樣,充滿了好奇。黃帝很想過去打一架,認識一下蚩尤,就帶著部族戰士南下出發了。黃帝離開他所定居的河北省北部涿鹿縣“桑幹河”南岸(這條河上現在有了官廳水庫,東去北京兩百公裏),向南往中原河南省進發。

西風晚涼,衰草瑟瑟。伴著皇帝一路行軍,我們談談他的裝備。據說黃帝剝木為兵,——木棒子肯定是要用的。石斧則是黃帝的主戰武器。石斧巨大的重量保證了即使不夠鋒利,擊中對手後一樣能取其性命,但使用者需要有把子蠻力氣,歷史上使斧出名的多是些大老粗,如李逵、程咬金之流。斧身與斧柄的銜接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最早的石斧是把木棍頂上楔個縫,把斧頭夾進去,外用繩子縛緊,打仗一興奮,斧頭沒準被掄掉了。黃帝時代做了改革,斧頭背帶孔,可以把繩子穿孔過去再束縛在柄上,就穩當多了。

石斧後來進化成戈,未來夏商周最先流行起來的青銅武器就是戈,善於劈啄。

骨矛或石矛不是黃帝的主要兵器,這是考古上的認識。黃帝也有遠射武器,就是把木棒、竹竿上端劈為裂縫,夾以石塊,甩臂投擲,可拋五十余米,是古代手榴彈。想轟擊得更遠一點就用石球:人們揮舞繩子,繩子末端皮套上有石球,可以拋出去,成為流星石。如今的南美洲人打群架,還用這個呢。出土文物中常有這種石球。石球雖好,一次卻攜帶不了幾枚,難以持續有效地轟擊,戰鬥激烈程度有限,打得不熱鬧,一會就沒子彈了。所以石球只用於扼守要塞,或者用於野戰開展初期。而且掄繩子的方向性差,砸著砸不著敵人都沒準兒,所以只當作一番火力鋪墊。用彈弓子發射陶彈丸,準確性倒是提高了,但打鳥可以,打人打不死,所以只用於群發,密集火力瘋狂掃射,在開戰初始壓制敵人。

近身肉搏才是黃帝時代的主打方式,使戰鬥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下去,用石斧把人砍得翻出白花花的肉和紅殷殷的血,激烈程度及殘酷性可想而知。

還有一些武器我們沒有把握是否在黃帝行伍中使用,比如流星錘:左臂上繞許多繩,右手提繩端一石球,飛擲打擊敵人以後,還能把石球收回來繼續用,反復甩出去,比較氣人。最厲害的是三球流星錘,繩子一端是兩個大球,另一端是一個小球,拿住小球,將其余兩球在頭頂上甩圈,讓他們旋轉著飛向鎖定的目標。三球連趕,瞄得不準也能殺傷敵人——掃擊面積大啊。這種東西在民間雜技中還有。

按照傳說,黃帝制造了鼓(然而不是世界第一。埃及地區出土了比黃帝更早一千年的獸皮鼓)。黃帝捕殺到了一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夔。這個動物的珍奇之處在於它只有一個腳(即魯迅《三味書屋》中講的“一個腳的牛”,魯迅用紙蒙著去畫的)。魯迅當時小,不懂,以為那是牛,其實那是夔。夔長得像牛,蒼身而無角,出入水潭必刮風下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剝了它的皮,蒙在一個細高的空的陶罐子上當鼓面,做成陶鼓(半米多高,像個瘦一點的汽油桶)。

夔鼓又從軍用轉為民用,成為後來宮廷樂器,樂官名字也就叫夔,他們的生活,象現在搖滾樂架子鼓手吧。後來夔絕種了,但形狀常被刻在青銅禮器上,叫夔紋。

黃帝又抓了另外一個珍稀動物“雷獸”,拿雷獸的大腿骨,做了鼓捶,在夔鼓上一敲,聲聞五百裏。

雖然有鼓,但當時打起仗來還是各自為戰,看誰胳膊腿粗力氣大,互相揪打,不講究隊列陣勢和長短武器協作。到了兩千五百年後的春秋戰國,戰鼓指揮下的作戰才變得成熟:擊一鼓前進、再鼓攻擊;一步一鼓,慢進;十步一鼓,快進;鼓聲不絕,跑步前進。鼓調也不一樣,分宮、商、角、徵、羽。發出商音的是將軍的鼓,發出角音的是師、旅將官的鼓,百人長的鼓調最低。聽誰的鼓音指揮不要聽錯了。打仗像是一場開幕式表演,也需要提前操練的。

黃帝的隊伍中還沒有馬(馬尚未被馴服),牛倒是有,但用於運輸。牛馬都不上前線,又不能讓人拉著戰車跑,所以黃帝沒有戰車。不過黃帝倒是弄出來了一個指南車。

指南車上站著一個小機器人,平伸一只胳膊,不管車子怎麽拐彎,他一直指著南方。這在理論上不是不可能。我們知道,車輛轉彎時,外車輪行程大於內車輪行程,這一微小差異被一套差動齒輪記錄下來,經過一系列齒輪傳動作用,擰動小機器人的胳膊,矯正由於車子轉向給胳膊來的指向變化。於是,不管車怎麽轉,胳膊總指著最初啟動的方位。這個指南車被李約瑟博士激動地宣布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控機器”。但我們知道,如果兩個車輪不是絕對的同等大小,在轉彎的時候就會與計算值發生誤差,齒輪把這些誤差一再放大,多轉幾次彎再一積累,指南車就不知道指到哪兒去了。另外,想把兩個車輪做成絕對等大、等圓,這對於黃帝時代是一個巨大挑戰。在沒有金屬的情況下,齒輪技術是沒有產生的前提的。所以,五千年前黃帝時代的指南車,是史料上的錯誤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