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難

西南大剿殺

鄭成功、張煌言在長江下遊落敗時,永歷政權在西南、兩廣的勢力也正在加速崩塌。

多尼統領三路進剿雲南,“逃跑帝”朱由榔逃出國境,永歷政權相當於降了“半旗”。吳三桂因後勤補給問題“振旅班師”後,清軍又不斷對滇中、滇東進行清剿。

清軍剿殺的目標,除了南明的抗清武裝以外,還有無辜的百姓。清軍的極端殘暴,讓雲南成了人間地獄,“無處不遭兵火,無人不遇劫掠”,“房地為之翻盡,廬舍為之焚拆,以致人無完衣,體無完膚,家無全口,搶天呼地,莫可控訴”。

這種慘無人道的肆虐,激發了雲南百姓的怒火。元江土知府那嵩秘密聯絡降清總兵高應鳳,以及石屏總兵許名臣等土司,於永歷十四年(1660)七月公開抗清。九月,許名臣部攻克石屏州,那嵩等派軍進攻蒙自,滇東土司紛紛響應,令初來乍到的清軍相當驚恐。

但是,李定國、白文選等永歷軍殘部的主力部隊分散在滇西各地,內部的統一調度指揮都難以實現,更不要說開赴滇東支援土司抗清了。

九月二十一日,吳三桂率軍從昆明出發,進逼那嵩、高應鳳駐守的元江,許名臣迅速率部從石屏州回援。十月初一,清軍占領石屏,於初九圍攻元江。抗清義師寡不敵眾,陷入絕境。那嵩拒絕清軍的招降,舉家自焚,許名臣也自殺殉國,高應鳳等被俘,起義被徹底鎮壓。

與當地百姓誓死抗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由榔、李定國、白文選西竄後,分散在雲南各地的永歷軍殘部掀起了一股投降高潮。永歷十四年(1660)正月,楊武率高文貴(已病死)舊部三千余人不戰而降。五月,祁三升率八千余眾投降。至七月,已有馬寶、馬惟興、楊威等部相繼歸附清軍。吳三桂將這些降軍統一整編為十營,兵力共計三萬人以上!

——百姓奮起抗爭,軍隊紛紛投降,這打的什麽鳥仗?

雲南如此傾頹,四川也難以獨善其身。

永歷十三年(1659年)七月十一日,四川巡撫高民瞻率軍從保寧出發,一路攻取灌縣(今四川都江堰)、綿竹、什邡、漢州(今四川廣漢)、簡州(今四川簡陽)等地,於二十六日進抵成都。南明守軍在總兵劉耀、楊有才等人的率領下不戰而降,“滿城荊棘”的成都落入清軍之手。

九月,清軍又南下進取嘉定、建昌一線。次月,陳建等殺害高承恩,奉其首級向清軍投降,川南淪陷。

清軍輕而易舉拿下川西、川南,但對於川東的“夔東十三家”只能是“望山興嘆”,不敢輕舉妄動。除了地勢險要、交通不便以外,這些號稱“十三家”其實遠遠不止十三家的抗清武裝,都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一個算是一個,都是“死心眼”。

——投降?不好意思,這倆字不認識!

“十三家”中有郝搖旗、李來亨(統率忠貞營舊部)、袁宗第、劉體純等人。提起這些名字,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支多麽“難纏”的武裝。

一直等到朱由榔遇難、鄭成功航海,清廷才開始著手準備拆除這群“釘子戶”。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四川總督李國英向朝廷上疏,提出了四川、湖廣、陜西“三省會剿”的作戰部署。九月,清廷正式作出批復,同意李國英的動議,調軍進剿。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四川、湖廣、陜西三省清軍分別從三個方向進剿夔東山區(河南也有部分駐軍參戰)。由於抗清武裝扼險而守,戰局一度陷入僵持。

七月,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在東線發起反擊,取得全勝,清軍“楚師全軍失利”。義軍揮師西向,九月與清軍李國英部遭遇。義軍剛經過東線大戰,又長途奔襲,不幸被李國英擊潰。

至年底,清軍兵力不斷增強,義軍內部也開始出現混亂,嘩變不止。十二月,清軍發動新一輪進剿,義軍已成強弩之末,劉體純、潘應龍自殺殉國,郝搖旗、袁宗第、朱盛蒗等被俘,於次年十月遇害。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李國英率部對最後一個“釘子戶”李來亨部展開全面攻勢。昔日令清軍聞風喪膽的忠貞營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飽受排擠,最終流落山區,但“金盆雖破分量在”,戰鬥力依然不可小覷。

李來亨率部在茅麓山區與清軍周旋,利用地形優勢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很多清軍將領都喪命於此。在長達半年的圍剿中,清軍先後投入十多萬軍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李國英迫不得已,只得采取“鐵桶戰術”,將義軍死死困在山區。八月初四,彈盡糧絕的李來亨自殺殉國。至此,夔東抗清勢力被清軍徹底摧毀。

相比於能征善戰的“夔東十三家”,兩廣的抗清義師就沒這麽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