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狄仁傑在外治寧州 武則天朝內造明堂(第2/3頁)

武則天幾乎被氣炸了,她讓肅州刺史王本立去審判。王本立拿著武則天給的敕書,直接找到了劉祎之。正宣敕,劉祎之突然指著敕書問道:“沒經過鳳閣鸞台審批,這東西能叫敕?!”王本立愣在了那裏,草草讀完。

回去後,他將劉祎之說的話轉述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大怒,賜劉祎之在家中自盡。

劉祎之生性廉潔,他被處死,連李旦都看不下去了,李旦上書求情。劉祎之的親友聽說皇帝都發話了,便在家擺好酒宴準備慶賀。可劉祎之卻讓人撤掉酒席,他說:“聖上上書以後,我只能死得更快了。”就在這天,劉祎之沐浴之後,神色自若地援筆寫文,完成了數張紙的臨終遺言。

劉祎之文采卓絕,他被小人忌恨,為君子敬重。他的遺文被人拿到了外面,在百官中瘋傳。就在這個時候郭翰來了,他和周思均,均稱嘆劉祎之文章寫得好,此事被武則天聽說,大怒,發脾氣,貶郭翰為巫州司法,周思鈞為播州司倉。武則天手段純熟地刷下了許多人,也整死了許多人。

現在,討債的時刻到了。

【進逼昌平】

早在這一年的春天,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就率領突厥大軍進犯了昌平。

昌平是北京的北大門,如果昌平淪陷,河北、山東等地會尾隨其後。這兩地近幾十年未曾遭遇戰火,到了那個時候,西有吐蕃,東有突厥,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早就把王方翼和程務挺殺死,所以,武則天讓諸軍追隨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由這位高大威猛的大將率領,奔赴昌平戰場。

之前說過,突厥打仗不講究戰略,他們沒等黑齒常之殺到昌平,便收隊往西殺來,抵達了朔州(山西朔州)。黑齒常之和副將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領軍圍了上來,殺聲震天,血光漫天之後,我們只聽到突厥震天響的哭聲。

黑齒常之追奔四十余裏,他刹住了戰騎。

“別追了!”黑齒常之說。

“為什麽?”

“你們沒看到嗎,突厥軍早就無頭蒼蠅一樣散開了,你怎麽追,追上又有什麽用?”

黑齒常之說得沒錯,突厥人的確散開了,他們一路向北狂逃,然後又在戈壁沙漠集合起來。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是個很歡樂的人,在這年的十月,他主動請纓,要求掛帥出征,將阿史那骨篤祿、阿史那元珍的窮寇消滅幹凈。爨寶璧表示自己信心百倍,武則天認為爨寶璧可以擔此大任,便撥給了他三萬精銳,並囑咐一定要等黑齒常之的接應。

爨寶璧本來就不想讓黑齒常之沾自己的光,於是,他私自率領三萬大軍追奔了兩千裏地,偷襲突厥部落。因三萬人聲勢著實浩大,偷襲相當的不成功,爨寶璧被突厥發覺,讓人端了個底朝天,幾乎全軍覆沒。

武則天震怒,殺爨寶璧,改阿史那骨篤祿為阿史那不卒祿。

突厥退縮到了大漠,邊患暫時解除。時間很快到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正月,這個月恰好有一個甲子日,武則天決定在這天去神都洛陽給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立廟。

立廟是好事,可很多人都高興不起來。

果不其然,給三位先皇立完廟後,武則天又迫不及待地立了個“崇先廟”,把武士彟以及他的前輩們當神仙一樣給供奉起來。這也還不算什麽,問題出現在廟的間數上。司禮部門的某些專家(不點名批評博士周悰)明白太後的意思,他上奏,強烈要求將武家祖廟定為七間,李唐祖廟定為五間。

……

為什麽這麽說呢?

周專家指出,嘿嘿,祖廟這個,呵呵,我研究過……實際上,哈哈,這個也不是,其實也是,那個……我啊,做過調查,所以,武家祖廟定為七間,李唐祖廟定為五間是完全合乎禮制和道德的!

周悰滿含熱情地給武則天介紹完畢,武則天讓他退下。此事真的只有臉皮厚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幹得出來,武則天想了想,作罷,留下周悰悵惘不已。武則天覺得時機還沒有成熟,她需要其他東西樹立自己的權威。

問:天子是什麽樣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武則天笑了,她開始琢磨用“明堂”來打造自己的形象。古書上說,明堂上圓下方,重蓋以茅,外環以水。也就是說,這東西上頭是圓的,下頭是方的,周圍有水環繞。本人分析了一下,認為其實就是一條河旁邊有一間草房,草房上還蓋了一頂帽子。這種茅草屋,到了後來就被人描述成了美輪美奐的大堂。

在帝王的想象中,明堂應該是通天的大廈,有琉璃錦帶,五脊六獸,更有五彩雲梯,長虹飲澗。於是後人說,明堂這東西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總禦得失。”用數學的方法可以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