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昆侖奴暴怒殺都督 駱賓王失魂奔揚州(第2/3頁)

(《在獄詠蟬》)

駱賓王沒悲傷太久,因為跟著天後同志混還是有一定好處的,那就是動不動就大赦天下。殘暴罪犯能大赦,他這樣的貪汙犯自然也能大赦,於是,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英王李賢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駱賓王重獲了自由。出獄後,他幹的第一件事不是去酒吧喝酒,而是帶著母親的棺槨,送回義烏老家。

義烏的鄉親們用最溫情的方式歡迎了這個在外很有清名的學者,七月二十日那天,大家為駱賓王的母親辦了一場很像樣的喪禮。

八月,駱賓王就要去臨海赴任,他有兩個願望:第一,把爸爸的棺槨也遷回來,和媽媽葬在一起;第二,去臨海以後,當一個百姓愛戴的父母官。

第一個願望,他說到沒做到;第二個願望,他很自然地做到了。

駱賓王去洛陽拜謁,身在東都洛陽的大將軍程務挺和他是好友。程務挺見駱賓王有縱橫天下之才,卻不能擔任大職,便非要做主推薦他。程務挺是有功勞的,加上廢李顯他是主力,他在武後面前如實把駱賓王的情況說一下,也好歹能給個六品以上的官做。但駱賓王搖搖頭,他知道程務挺不懂他在想什麽。

他離開洛陽,南下揚州,揚州才是他的夢想,一番大事業在等著他。

【揚州舉旗】

眉州刺史李敬業和他的弟弟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詹事司直杜求仁等,和駱賓王一起宴飲。

眾人喝高了,有人開始抱怨。

這幾個人都有共同的特點,除了性別一樣外,還都是被武則天給弄下來的。武後專權跋扈,殺死所有想提意見的人,還把李敬業這個祖父(英國公李績)有赫赫戰功的人給貶謫在外。該死的都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我們這幾個大老爺們,難道要待在這裏等死嗎?

反了,反了這個姓武的老娘們!

時隔多年,揚州又起義了。

起兵領袖:英公李敬業

起兵理由:匡復廬陵王

起兵主謀:魏思溫(某縣縣尉,曾為禦史,因言被黜)

軍師魏思溫同志,先讓監察禦史薛仲璋同志上書朝廷,請求出使江都(揚州),又派了個演技很差的人,跑到薛仲璋那裏告密,告密的主要內容就是揚州長史陳敬之要謀反。這可要了啥都不知道的陳敬之的老命,薛仲璋聞訊大驚,不由分說,立刻拿了陳敬之下獄。然後,他通知魏思溫,揚州的長史已經拿下了,可以隨便編造理由造反了。

李敬業出來了,他領來幾百個小兵,以極度不敬業的演技,宣稱奉朝廷密旨來幹掉謀反者。

大家知道謀反的是誰麽?

眾人齊曰:不知道!

李敬業:就是高州酋長馮子猷!(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發兵討之。)

於是,開府庫,發兵甲,集合犯人、地痞、工人幾百,組成了一群烏合之眾。李敬業先殺了陳敬之,又處死了不配合行動的錄事參軍孫處行,攔住了想要開溜的廣大官僚同胞們。九月底,揚州軍隊宣布,今年年號是“嗣聖元年”,這表示揚州方面強烈要求能伺候真正的聖上登基。

李敬業開匡復府、英公府、揚州大都督府三府,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大軍弄了個很像樣的建制,長史、司馬、軍師……都有。具體名單可參考一下:左長史:唐之奇;

右長史:杜求仁;左司馬:李宗臣;右司馬:薛仲璋;軍師:魏思溫;記室:駱賓王。

心系大唐江山社稷的百姓聽說英國公的兒子在揚州起義了,紛紛要求參軍,十天內,揚州軍就擴大到了十幾萬。李敬業大喜,讓駱賓王寫一篇惡心武則天的檄文。駱賓王欣然應允,筆墨伺候,頃刻完成,文曰《為徐敬業討武瞾檄》。

駱賓王宣告天下,大家都是忠義之士,受太宗、高宗教化。

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各地紛紛張貼征討武則天的檄文,武則天當然也看到了檄文的原版。她很怕自己不得人心,更怕起義軍兵鋒直指洛陽。她拿起檄文,從第一句開始讀,讀幾句便嬉笑著評點幾句。等她陰陽怪氣地將要讀完這篇充滿乖戾色彩的文章的時候,她已經笑得不行了。

等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的時候,武則天忽然收起了笑容,她擺正了自己的姿勢,慢慢品讀下面的文字。“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她忽然僵住,重復著最後一句話,“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武則天指著檄文,問旁邊的侍臣,“這篇文章是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