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河源軍出軍踐莊稼 李小賢納賢修圖書(第2/3頁)

鶴發童顏的孫思邈,語重心長地安慰三十出頭的徒弟,“風疾雖然傳說為不治之症,但不是絕對的。你對疾病的態度太悲觀了,天地尚有可消之災,形體就不是嗎?我前後醫治了六百多名得了風疾的病人,有十分之一的恢復了健康。貞觀年間,有一重症患者被我帶進太白山。我給他按時吃藥,親自指點。三個月後,此人重新生出了眉毛和胡須。”

孫思邈肯定地對盧照鄰說:“你的病雖重,但只要耐心治療,不是沒有希望!”

孫思邈調養好了盧照鄰的病,一日,朝廷召見孫思邈,孫思邈陪駕甘泉,料理李治養生。盧照鄰帶著悵惘的心情回到了四川,而孫思邈,在陪駕幾個月後便告老還鄉,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裏。

師徒二人天各一邊,也許,這就是命吧!

有一天,盧照鄰舊病復發,他再也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辭官巡遊。

一只胳膊麻木不堪,沒有絲毫感覺;一條腿不能動,只能拖著走。其余肢體,更是疼痛無比,每天都有一萬只螞蟻叮咬,一萬只毒蟲穿腸。盧照鄰辭掉官職,來到太白山找師傅,可惜,沒人知道孫思邈在哪裏。

盧照鄰絕望了,他感覺自己不該再找了,這樣挺好,真的,挺好,不是嗎?

他聽信了一個狗頭術士的話,吞食了很多化學物品(史稱丹藥),病痛加劇,生不如死。盧照鄰變成了鬼一般的模樣,眉毛、胡須全部落光。他很痛苦,也很開心,再也不可以見師傅了,也終於有理由找不到師傅了。盧照鄰手腳俱廢,從太白山遷到了貝茨山(河南新鄭附近山),把所有錢都花光,買了幾十畝地,造了一處別業,環山繞水,自己則買了一口棺材,每天躺在棺材裏等死。

終於有一天,他想通了一個道理:與其等死,不如找死。

於是,盧照鄰自投潁水(源頭是河南嵩山),一代才子,終成遺憾。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李治尋仙,但找不到孫思邈,兩年後,他聽說孫思邈去世了。不過還好,有明崇儼在此,天下一大幸事。不過因明崇儼太年輕,道行淺薄,李治和媳婦商量著去找潘師正,一位和孫思邈齊名的老神仙。

道有所伸,貴有所屈,竟不屑命,對以無為。

潘師正不是那麽好請的,他只說讓李治注意無為就好。為了表示誠意,李治讓人捎話,問山中有無缺東西,可代辦。潘師正回復:有山有水,啥都不缺。

李治來勁了,非讓人把潘師正請來,他大駕去洛陽西宮,跟仙師見面。天後和太子李賢也都來了,幾天後,他們送走了潘師正,回到了東都。之所以回東都而不回長安,是因為關中連年災禍,沒辦法待在那裏。關中街巷,屍體到處都是,饑荒讓每個人頭疼,卻讓天後很是興奮——她終於有借口留在洛陽了。

長安李家舊族那麽多,洛陽才是她的家。

李治也不關心什麽家不家的,他帶著老婆,跑到汝州的溫泉沐浴,隨後滿世界旅遊。回到洛陽的那天,邊疆告急不斷。然而這也沒有讓他很著急,只有一件事,讓他忽然陷入了悲痛之中,竟然悲痛得難以自拔。

明崇儼,明大師死了。

據知情人透露,明崇儼是被一夥土匪擼死的,死的時候並不安詳。

到底是誰殺了明崇儼呢?

“李賢。”天後肯定地說。

明崇儼和太子李賢有仇,明崇儼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算命狀告訴天後,“太子不堪承繼,英王(李顯)貌類太宗。”因此明崇儼斷定,繼承皇位的不可能是張牙舞爪的李賢,而是相對安靜的李顯。實際上,李顯的樣子和李世民是相似,但絕對不是神似,明崇儼之所以擁戴他,是因為現任太子不喜歡鳥他而已。

果然不出所料,誇完李顯後,明崇儼那張破嘴又開始表揚李旦,非說相王(李旦)面相最好。

言外之意,太子讓誰當,也不能讓李賢當!

天後很贊成明崇儼的想法,因為李賢太囂張了。她更沒想到,這兒子竟然能養一夥壯士,半路上把自己的術士給擼死了。未來,李賢當上皇帝,還有TMD地位麽?

天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李賢,你也別跟著爹娘得瑟了,回長安監國去!

李賢興高采烈地監國去了,大辦文學館,編書寫作,與北門學士分庭抗禮。娘倆的鬥法拉開帷幕,李賢主辦的書目上,赫然有《漢書》中的呂後評論,相當於當眾教育老娘,一定要看看呂後那一幫外戚的慘痛下場。天後發怒了,他讓北門學士迎頭痛擊,學士們得令,編纂出來兩本書,一名曰《少陽正範》,一名曰《孝子傳》。

少陽,四象之一,意為“愣頭青年”。

孝子,就是孝子,孝順父母,不要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