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裴行儉神算震軍旅 黑大將勇猛定河源(第2/3頁)

軍隊奉令,嚴加守備,等了半天,果然沒了動靜。

滿肚子壞水的裴行儉派人去犒勞伏念,伏念撒開嗓子開始哭訴自己的悲慘經歷,痛斥溫傅的狼心狗肺,並希望唐朝大人可以寬宏大量。裴行儉安慰伏念休息,接管了他的部隊,等待朝廷使者的到來(來犒賞他的)。

【自己家人】

裴行儉的功勛,明眼人看得清楚,他本應受到別人的贊譽。

但裴行儉自己說,他沒這個福氣。很快,有一個人很例外地看出了裴行儉的破綻,還說裴行儉是小人。至於為什麽,那就得看看反叛之後還能活下來的伏念。他說,伏念其實是被程務挺、張虔勖兩面夾擊,走投無路才逃到裴行儉那裏的。磧北的回紇又逼著他往南,沒有辦法才投降的。他不知道裴行儉為了安定突厥,答應不殺伏念,他只知道伏念叛亂,就該受死。

所以,在他的倡議下,朝廷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伏念、溫傅都要處死。

另外,裴行儉也不能太得意,大家商議決定,伏念的投降還真跟他沒有半毛錢關系。於是第二個決議出來了,裴行儉西征不作為,功勞一點也沒有。

李治反對大家的意見,他認為裴行儉很不容易,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於是,他賞賜了老裴二兩銀子(也有可能是四兩),讓他回家買酒喝。

上書揭發裴行儉的人,名叫裴炎,這是一個性情寬厚的人,也是裴行儉的同族。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山西聞喜)人。他讀書萬卷,性情寬厚醇和,但很少和別人開玩笑,骨子裏有一股鴻鵠之志。他是明經科進士及第,當過禦史,當過起居舍人,慢慢混到黃門侍郎的位置上。

裴炎是很讓人佩服的一個人,當上大官,半分錢都沒貪過。

他拿裴行儉開刀,也是很有原因的。

郝處俊罷相,劉仁軌年邁,裴行儉有如此大功,最害怕的人會是誰呢?

沒有武皇後猛吹枕頭風,李治也不會用二兩銀子(只是個比喻)打發叫花子似的打發裴行儉,還不給他記功。宰相是沒裴行儉的份兒了,這對武皇後來說,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事情。裴炎未必是武皇後的親信,但卻實實在在地幫了武皇後的大忙。裴炎拿自己同族開刀,難說是不是書生紙上談兵。

李治下令,殺了投降的五十余位可汗。裴行儉仰天長嘆,“殺降是不對的,以後你勸降,人家還信你麽?”

裴行儉知道大勢已去,從此杜門不出。李治會為他的決策付出慘痛的代價,是的,身有可汗血統的伏念死了,兩年後,蟄伏不出的十姓突厥大軍極度不信任唐朝,他們舉兵數十萬,再度揮師叛亂。李治突然很懷念裴行儉,他重新征調其為金牙道大總管。大軍籌備完畢,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儉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應該來說,裴行儉是個神話,總是泄露天機。評論蘇味道、王劇的時候,他還補充過幾句,“你們是未來的宰相,可我不行,我看不到兒子的成長。十幾年後,你們當上宰相,我希望你們能照顧一下他們。”

這段話被史家記錄下來,他所說的每一句預言,都變成了白紙黑字的事實。

裴行儉一生清廉,他的子孫能自立,不需要別人養活。太子李賢去探望過他們,回來奏報說,裴行儉說的真沒錯,李治下詔,停止對裴行儉家屬的蹲點看護。(詔皇太子遣官護視家事,子孫能自立,乃停。)

傳說,裴行儉的兒子中,有一個名叫裴少俊的,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人很有才,長得也不賴。裴行儉當禮部尚書那會兒,在兒子身上,就發生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裴行儉是朝廷的禮部尚書,一日,他讓裴少俊去洛陽采購樹苗。在洛陽,大膽叛逆的裴少俊,與一美女勾搭上,約會翻墻,用很酷的姿勢坐在矮墻之外,騎馬看美女。

這段故事,後來被一個叫白樸的元代戲劇家寫成了段子,取名《墻頭馬上》。

【斯人已去】

調露二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百姓為她建造了很多祠堂,懷念這個來自大唐的公主。而吐蕃方面,徹底撕毀和約,領兵侵犯河源(青海西寧東南)。大將黑齒常之分析認為:吐蕃和突厥有本質的區別,突厥往往是因為缺吃缺喝或者害怕而反叛,吐蕃不一樣,比起突厥,他們更有腦子。他們之所以與我們協定之後再撕毀合約,無非是籌碼不夠,他們輸不起。

黑齒常之是對的,吐蕃什麽都具備了,他們取得了青藏地區幾乎所有的部落,唯獨不敢往東擴張。

因為那是他們害怕的對手,因為那是大唐!

黑齒常之在河源地帶鎮守,可謂是光杆兒司令。這不是隨便說說,看看他周圍的情況就知道,一沒有足夠的兵馬,二沒有足夠的糧食,黑齒常之壓力之大,不是我們這群人能了解的。但很奇怪的是,吐蕃屢屢進犯,黑齒常之都能輕松擊退,令人佩服。黑齒常之的戰略是,沒糧食不能老是伸手要,否則顯得臉皮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