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劉易從舍身換生父 裴行儉出謀遊西域(第2/3頁)

首先是人民群眾方面,百姓認為這兩個字的發音簡直是太不吉利了。其次是群臣,群臣也都嘰嘰喳喳,越是不想想那意思,那意思就越自動往外跳。有人很是不明白,這兩個字的讀音究竟壞在哪裏?我們怎麽想也想不明白的事情,其實原因卻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讀音變了。

在此,本人要普及一下唐音小知識。

古代官話是變遷的,但只要是漢字和漢字讀音的語言,就是華夏語言,只不過腔調受影響很大(如雅言、揚州話、汴梁話、南京話、長安話、北京話等)。舉個例子,zh、ch、sh前面的u,在古代一些地方的發音都是i,那麽,你試著讀“蜀繡”二字,就會發出“屎臭”的讀音。“豬”,也就可以稱為“彘”。所以,“小豬豬”,極有可能讀作“小治治”。(不過本人要說明一下,彘是大豬,豚是小豬)

既然如此,那麽,擺在李治面前的問題就很嚴重了。“通乾”二字,發音如下:

“通”,讀作“ten”(類似於英文“十”的發音);

“乾”,讀作“晴”(將“窮”和“晴”混淆,便是這個讀音)。

各位同學,跟我用唐朝口音大聲朗讀一遍——“ten——晴”。百姓們,多讀幾遍吧,多讀幾遍,問題就跳出來了,百姓們哈哈大笑,是啊,到底是“通乾”還是“天窮”?這個“天窮”,會不會讓“天”皇“天”後很沒面子啊?更離譜的是,就在此時,史書也不失時機地記載下了發生在最近的奇異場景。

一,涇州有一家人生出了一對連體嬰兒,心口窩長到了一起,大家認為這和通乾有點兒關系;二,百姓都收到了通知,說就從現在開始用通乾年號,大家哈哈大笑,一口一個天窮,一口一個玩完,給了天皇天後很大的壓力;三,吐蕃贏了大唐,就連薛仁貴也慘敗而歸,就很能說明問題。

你看看吧,還天窮,你倆天皇天後這是要死嗎?於是到了年底,二人趕緊下詔,宣布來年廢掉通乾之號。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的春天,右仆射戴至德薨。那日,李治上朝,捏著戴至德的諫言,對著群臣哭,非說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於直言上諫、不徇私情了。李治哭得傷心,其他人也只能跟著難受,一直到了二月,朝廷上下還沒有一件事能讓李治高興起來(太痛苦了)。戴至德對吐蕃的意見不一般,李治也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大臣又沒完沒了地爭論,誰也不讓誰。

有一天,西南方向來了奏報,送來了一個讓滿朝上下停止爭論的消息——吐蕃的贊普死了。繼承贊普的,是一個剛滿八歲的孩子,名曰器弩悉弄。李治表示沉痛的哀悼,然後手指頭歡樂地跳動著。

【滿肚子壞水】

究竟要不要趁著吐蕃贊普新死出兵呢?

不可。早在八個月前,裴行儉就上書以為不可,他明確地告訴李治,現在的吐蕃根本就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是贊普當政,現在卻是神將欽陵當政,大臣比以往和睦,打也是白打。李治曾經很失望,但現在,他想起了裴行儉還說過的一句話:“等著吧,不久之後,吐蕃會派人來求和的!”

裴行儉說對了,八個月後的今天,吐蕃使者來報喪,順便帶來了一封修好的書信。這封書信的作者,是大唐的文成公主。

陛下,還打嗎?

李治搖了搖頭。

現在,先簡要介紹一下裴行儉先生。

蘇定方大師,戰功赫赫的大將,滿腦子計謀,只煩無人領悟,好在有裴行儉。所以他把所有的兵法和戰略統統傳授給了這位書生出身的人,蘇定方說,我總以為這個世界上無人可教了,但自從有了你,世界變得好美麗。(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裴行儉就是用來當牛人的,他的兵法暫且不提,他的書法就已經能讓李治喜歡到瘋狂的地步。

在李治心中,虞世南、褚遂良、裴行儉,這些人是能夠相提並論的,可能讓他著迷的只有裴行儉的書法。李治平日裏的動作很可愛,他有一些手帕,每日愛不釋手的翻來覆去地看,這不是因為他女性化,而是因為他太喜歡裴行儉的字了,所以專門讓裴行儉把詩文寫在手帕上頭。

裴行儉精通玄學,也是繼袁天罡以來,眾人最服氣的預言家。

他喜歡搞什麽預言,曾和李敬玄一起銓選人才,評論:“蘇味道、王劇二人,日後必然是宰相。”有一回,李敬玄曾舉薦四位賢人,分別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是垂名千古的“初唐四傑”。裴行儉面試後,也不顧什麽四傑不四傑,先把王勃怒斥了一通,說王勃浮躁炫耀,肯定沒有官爵俸祿。

至於楊炯,此人深沉不語,可以當個地方長官,再往上走,不可能。然後,他開始評論盧照鄰和駱賓王,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說:“這兩個人,頗有才華,卻不能把控自己,他們的下場就是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