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寫檄文李治斥王勃 救非法子安坑老爹(第2/3頁)

他跟同僚不和,寫文章罵人,到最後,同僚中沒有一個能跟他對眼的。

王勃本該離去,可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一切發生了改變,也造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

【王勃,救救我】

有一天,王勃的住所忽然慌慌張張闖進一個人,是他的手下曹達(官奴)。曹達說他殺了人,現在滿城正在搜捕他,他想了一圈,只有王勃能夠救他,所以就跑到這裏來了。說完,曹達可憐巴巴地望著他。王勃覺得,這個曹達雖是罪犯,但也是自己為數不多能說幾句話的人啊。

於是,他做主,將曹達藏了起來。

但王勃不驚死人死不休,幾日後,他已經被這事折磨得精神錯亂,等送走曹達後,又覺得自己做事太過魯莽。為了逃避罪責,他幹脆說有事要找曹達商量,把人家叫來,一刀了斷了曹達的性命。這事根本就沒考慮清楚,接著就被人發現了,因犯了死罪,王勃鋃鐺入獄,準備秋後問斬。

【一些牽連】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八月,秋高氣爽。

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所以,八十歲的高陽郡公許敬宗選擇在這一天死去。

這也引發了太常博士們廣泛、深刻的討論,大家開始針對許敬宗的墓志銘、謚號進行意見交流,有人認為,許敬宗一輩子拋兒棄女,齷齪無比,按照《謚法》規定,名與實爽曰繆(名聲和實際相悖叫繆),那就給他個“繆”,號為許繆公可也。言罷,有人暴跳如雷地跳出來反對,“袁思古與許公有仇,臣請求改謚!”

眾人被許彥伯(注意他的姓)給雷住了,李治微微點了點頭,讓最為博學的太常博士王福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王福畤的觀點是,謚號關系到千年的榮辱,如果真如彥伯所說,就該照律法來;如果不是如此,再怎麽著也不能隨便改謚號。

王福畤這樣說,讓有些人不習慣。

退朝後,戶部尚書戴至德迎著王福畤就來了,劈頭便問:“高陽公(許敬宗)對你有知遇之恩,你怎麽就能讓他謚號成‘繆’呢!”王福畤莫名其妙地瞧著戴至德。是的,許敬宗的確推薦過他,但僅僅因為這個,就置天下道理於不顧了嗎?

望了片刻,王福畤不急不火地說道:“晉朝司空何曾,忠孝兩全,可就是因為日費萬錢,秦秀便給他謚號‘繆’。高陽公忠孝不如何曾,酒、色、財、氣卻比何曾厲害,謚號‘繆’已經很對得起許家了!”

言罷,他恭恭敬敬地退下去了。留下戴至德一個人在那裏想不通,一個人,可以為了什麽而出賣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嗎?

他不明白!

後日進行的會議,群臣對抗不絕,李治在上頭也滿腦門兒流汗。

眼見沒個結果,有最終決定權的禮部尚書陽思敬折中了兩種想法。這兩種想法,一個代表武皇後、李治、許敬宗親友,一個代表朝廷不講情面的道理派。陽思敬最清楚,如果皇帝真的想給許敬宗“繆”,上次會議就該定論了,可他沒有。

諫如流和自我意願如果真起了那麽大的沖突,就該中和一下兩方的意見。

“按照《謚法》規定,知錯能改曰“恭”,臣請改謚為‘恭’!”

李治拍案,就這麽辦!

武皇後開始發威,她先保住了李義府的余脈,又力挺許敬宗。而剛直不阿的王福畤被下放,安排到了雍州擔任司戶參軍,但怎麽算都還風光。

可就在一年後,王勃犯了死罪,讓他這個當爹的沒臉見人。

他經常教育孩子為人的態度,就算求官也不能通過父輩,只能自己努力。他死都不會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幹出這麽弱智的勾當。因受孩子牽連,他在雍州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貶到了交趾(越南),去幾千裏外的地方當一個小小的縣令。王福畤的幾個孩子都很有出息,只有王勃一直晃蕩,還連累了爸爸。

王福畤心情很差,尤其是到了快行刑的日子,他每夜都睡不著覺。

【閣中帝子今何在】

許敬宗死了,武皇後很快就忘記了他。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武皇後攛掇李治舉行大規模祭祖活動,順便提升一下武家地位,再籠絡百官人心,於是大赦天下。武則天這麽做有兩樣好處:第一,提升自己的形象;第二,王勃就這麽出獄了。但是,王勃的老爹卻被他害得很慘,因為交趾需要人,所以,作為一名剛直的官員,王福畤也就繼續待在這滿是雨林的地方。

王福畤,你不需要回來!

二十四歲,王勃很難過,本該風華正茂。

爺爺(王通)的書還沒寫完,王勃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完成了爺爺的遺作。他寫了《續書》十六篇,刊成二十五卷發行。緊接著的這段郁悶期,他又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裏昌言》十八篇……因為寫東西本來神速,所以在別人為他磨墨的時候,他往往裹起被子蒙住頭,等筆墨紙硯備齊,他從床上爬起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地完成一大篇,旁人還找不出任何需要改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