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李義府朝廷害刺史 劉仁軌海洋折糧船(第2/3頁)

這日,劉仁軌上報:“根據天象觀測,昨日風和日麗,今日風和日麗,今晚天氣突變,明日必然有強風,海運路途不遠,大軍開拔尚早,請求後天起程。”李義府批復:“因軍情緊急,嚴令今日出海,否則便是貽誤軍機!”

劉仁軌出海了,半島上果然刮起了強風,將糧船掀翻。李義府聽到消息,臉色一變,他暴跳如雷,“劉仁軌把糧食都弄丟了,你讓前方將士怎麽活?!”一定要嚴辦,一定要嚴辦,李義府嚴肅地找到李治,要求派出一名使者去問劉仁軌的罪。李治很信任李義府,讓李義府推薦一下。

李義府說:“最合適的人,肯定是禦史袁異式。”

袁異式,男,禦史中膽量最小的,原跟李義府無瓜葛。但那日,李義府找到他,對他說了這麽一句話:“袁君,你要是能把這事兒辦好,回來不愁沒有官做!(君能辦事,不憂無官!)”袁異式激動地看著李義府,毅然決然踏上了去青州的道路。他風塵仆仆來到青州,見劉仁軌正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裏自責,袁異式也不行禮,而是好心地問:“劉君,你這是跟何人結了仇?你得提前做好打算啊!”

他上前一步,“您跟朝中掌權的有仇吧?你怎麽不死去?”

劉仁軌不示弱,“仁軌犯罪,自當承受國法,袁公依法辦事,我絕不逃命!如果我就這樣自絕,豈不讓小人痛快?請給我一次機會!”

言罷,他轉身走向臥室。

片刻之後,劉仁軌穿著一身白布裹成的衣裳出來,連臉都只留下眼、鼻、口三處。袁異式驚異地瞧著他。

“我不能因你讓我去死我就去死,我劉仁軌已經死了,但我身軀還要為國戰鬥!”劉仁軌的話,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把袁異式氣得哭笑不得。

袁異式赧然走了,回到朝廷,先不去復命,而是去找李義府商量。

“辦完了?”

“他不肯自殺!”

“嘖,怎麽?”

“他素衣從軍去了!”

“喲嗬,還真是個人才……”

“怎麽辦?我盡力了。”

“你先去吧,我自有分寸。”

李治、百官。

劉仁軌顛覆青州海運糧食,如何懲辦?

……

“義府,你說說。”

“臣有罪!”

“你有什麽罪?”

“臣身為推薦者,卻推薦了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臣有罪!”

“愛卿快別說了。”

“臣以為,不殺劉仁軌,無以謝天下百姓!”

“海風暴起,非人力所及,不該把罪過推到仁軌一人頭上。”(中書舍人源直心)

“愛卿所言極是。”

李治認可了劉仁軌的做法,只將他免職,以白衣從軍自效。

有的人總不明白,陷害一個人非常容易,但每陷害一人,自己就離慘死更近一步。

大軍出征那天,輝煌的列陣中,多了一個普通士卒,他原本是青州的刺史。他遭小人陷害,卻能承受所有侮辱,出現在戰鬥的最前線。人,不可以窩囊地死去,就算死,也要死在沖鋒的路上!

劉仁軌,去吧,活出生命的尊嚴!

【仁字輩的先生】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正月十九日,黃河南、北兩岸,淮河南岸六十七州的府庫軍,共計四萬四千余人從征。正月二十二日,鴻臚卿蕭嗣業任扶余道行軍總管,率領大軍奔赴平壤。在此之前,從海路過去的部隊已經換了領導。因蘇定方回朝,只留下劉仁願的小股部隊駐守。

首先說明一下,劉仁軌本是個文官,劉仁願本是個武將,劉仁願是在百濟駐紮的副將。劉仁軌和劉仁願的關系,就好比張自忠和張治中的關系,如果不從軍,他們最大的關系就是沒有關系。

百濟出現了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因蘇定方一走,人手立刻不足,為了給軍隊增添點兒活力,李治決定給劉仁願安排個副手。他叫王文度,掛名熊津都督,安撫百濟余眾。有人非常疑惑,王文度不是死了麽,怎麽還還陽了?我們的回答是,李治想要學習老爸饒恕有功之臣的做法,竟然饒恕了王文度的死罪,還讓他當上了左衛中郎將。從這一點看,李治對待戰將,多是采取寬容的態度,是很值得贊賞的。

身在百濟都城的劉仁願一直希望朝廷趕緊派人手駐守熊津,他怕一旦鬧亂子,自己一個人根本收拾不了。劉仁願多心了,此時,王文度正在海上飄著,很快就能到江口。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莫過於你滿含洗刷前恥的激情,但卻病死半路,而且還沒人給你發喪。

然而,更悲催的事情還在後頭。百濟余眾見駐守都城的唐兵手少得可憐,便組織起來,企圖奪回都城,殺死劉仁願。大軍開始猛烈轟擊都城,劉仁願即將支持不住。李治聞訊大驚(早該想到會有這出了),這戰報就好比一張催款單,讓在其他戰場布置滿滿當當兵馬的李治瞬間難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