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義府謀害褚遂良 杜正倫敲擊李義府(第2/3頁)

這要放在別的時候,指不定就讓皇帝給辦了,但李世民大悅,賞賜杜正倫二百匹彩緞。李世民喜歡和讀書人一起聊天吹牛,置辦的小宴席上有四位常客。

他們分別是韋挺、虞世南、姚思廉、杜正倫。

等李承乾黨上太子後,杜正倫就成了太子左庶子,出入兩宮,掌管機密,以辦事靠譜著稱。

李承乾是個慫人,你懂的。

李承乾因不聽勸諫,在李世民面前坑了杜正倫一把,將他害到了交州(越南北部)當都督。李治即位以後,念及杜正倫人才,擢為黃門侍郎,兼崇賢館學士,同中書門下三品,再兼職度支尚書,知政事。又遷中書令,封襄陽縣公。

原本兼中書令的李義府,對杜正倫這種搶權的行為十分不滿。

他恨杜正倫,但絕非只因工作上的事情。

李義府年輕的時候,官職小,杜正倫一向看不起他。如今位列宰相,李義府的聲望壓不過杜正倫,朝會上,只要李義府提出的建議有瑕疵,杜正倫必定站出來怒斥一番,這讓李義府活得很不自在。

DTTV采訪李義府曰:“李先生,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杜正倫壓制你的那種行為的?”

李義府曰:“忠臣枉於奸佞,義府有何畏懼!(忠臣往往就是被奸佞鎮壓,我李義府怕他作甚!)”

李義府能說出這麽不要臉的話,在於他很確信自己是受李治信賴的。也因此,他為滿門子弟都求了官。他的兒子、孫子、侄子、外甥、侄子的兒子、外甥的兒子……都已經擁入朝廷,成為大官。那些褯子都還沒拿下來的娃娃,也被李義府定成了高官,享受朝廷重臣的待遇(諸子孩抱者並列清貴)。

李義府的媳婦們和嫂子們,賣官鬻爵,朋黨林立,傾動朝野。

杜正倫幹出下面的事,和上頭的情況有關。

他給李治上諫,李治聽完也就聽完了。

此事被大嘴的李治給泄露了出去,李義府趁機上書,狀告杜正倫欺君罔上。

李治神色凝重,派人去查,因杜正倫、李友益等人私交朋黨(李義府誣告的),特貶為橫州(廣西橫縣)刺史,流李友益到峰州(越南富壽省越池)。李義府大喜,李治鐵著臉對他說:“大臣不和,本就不是什麽光榮的事,你和杜正倫常常在朕面前爭論,你也不能享受。”於是,貶李義府為普州(四川安嶽)刺史。

李義府是出了名的臉皮厚,但杜正倫就不行了。

十一月,路過橫州,杜正倫死在了居所。

【城南杜家】

長安城南有杜家,門裏高貴,多出名人。

杜正倫本非城南杜家人,因當上高官,故而腆著臉往人家族譜裏鉆。續族譜的時候,杜正倫要求加入組織,杜家不願意。杜正倫覺得很丟面子,記恨下來。在和李義府鬥法期間,杜正倫也辦了這麽一件錯事。他找到了懲罰城南諸位杜姓的方法,他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南杜家的門裏問題。諸杜所在地,名曰“杜固”,風水甚好,世傳此地有壯氣。那日,杜正倫建言:杜固阻礙交流,應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狀況。

一番策劃後,工部就在杜正倫所說的杜固鑿通一條水道。等挖開杜固後,那水渠出現了靈異的一幕,水溝裏的水,色如鮮血,噴湧而出,一連噴了十日。

也就從那時候開始,城南杜家一蹶不振,杜正倫的私仇得報。(《新唐書·杜正倫》記載)一直到現在,城南依然有杜家的脈絡。

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小人永遠是小人,君子也有可能當一回小人。

李義府將杜正倫排擠出去,竟然搭上了自己,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聯絡皇後,上書言事,博得李治同情,很快回到了朝廷。李治安排他安靜待一段時間,先陪長孫無忌一起編書。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正月,六十二歲的長孫無忌終於重新登台。為了表達自己對舅舅的信任,李治安排他編修一部關於禮節的書籍。長孫無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稿子交上去,有兩位仁兄跳將出來,指出了書中的錯誤。如果不是長孫無忌編寫,那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但一碼歸一碼,他們對人不對事。

李治已經很滿意了。

李義府率先替李治指出了書中的硬傷,“其間約法,多是對皇帝行為的限制,這是人臣該做的事嗎?”太常博士蕭楚材響應李義府的號召,也指出了書中不妥的地方,“我覺得《豫備》這篇最好刪掉!”

所謂豫備,是指皇帝要撒手西去了,眾人該如何組織的問題。

蕭楚材說,豫備是國家的兇事,把這東西編進書裏去,是臣下能幹的麽?李義府、許敬宗聯合上言,力挺蕭楚材。兩人態度鮮明,在眾人驚愕的眼光中,他們向李治提議,《國恤》一篇,說的也都是兇事,應該全部燒掉!所有不吉利的事情,統統不該寫,不能寫,寫了就是不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