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唐太宗受降順天樓 溫彥博妙安東突厥(第2/3頁)

杜如晦死後,每有西域等地進奉的好東西,李世民都會想起他來,派人送到他的家中。

本以為時間一久,自然而然也就忘了,可李世民卻耍起了小孩子脾氣。

別忘了,如晦死了,玄齡還活著。

每當看到房玄齡活生生地站在那裏跟自己講話,李世民都感覺似乎少了點什麽,很是難過。更特別的是,大事一旦決議不下,李世民就感慨一番,甚至落淚。杜如晦此人沉敏果斷,大有長者風範,他的判斷力無人質疑,他這麽一走,在接下來的政務裏面,李世民要找誰決斷啊?

【安置突厥】

東突厥滅亡後,突厥人一部分逃到了漠北,一部分逃到了西域,但投奔唐朝的最多。粗粗一算就有十幾萬口,如何安置這些人成為了當務之急。李世民征求百官意見,群臣紛紛進言。

當然,對於這樣的大事,朝中人也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有的大致相同,有的則大相徑庭。

朝中多半人士認為:

北狄自古就是中國的禍害,我們認為應該把突厥人遷徙到河南附近居住,讓他們的部落全部支離散開,散居在河南各個州縣。然後,朝廷派人教給他們耕種、紡織。到了最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當地人。

塞北之地無人,則可萬世太平矣!

中書侍郎顏師古則認為:

臣以為,突厥、鐵勒從上古以來都不是中原的臣屬,陛下既然有能力讓他們稱臣,就不如把他們安置在更靠近草原的河北,分立酋長,讓各酋長分別領導自己的部落。

如此,就可以永遠永遠沒有後患了。

禮部侍郎李百藥同志認為:

雖然說突厥算是一個國家,但他們各有各的部落,很不團結。我覺得應該把他們全部拆開,各個酋長領導各個部落,每個部落占那麽一塊地,相互制約,相互牽動。縱使讓阿史那氏繼續當君長,也只允許他引領本部落。讓所有部落都不能對大唐構成威脅,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我建議要繼續在定襄設置都護府,這才是安定邊疆的長法!

夏州都督竇靜認為:

戎狄的性子有如禽獸,用法律刑罰都不能制約,教育也教育不出來。更何況,人皆有首丘之情。他們根本就不願意待在中原,把他們留在南邊對誰都沒有好處。一旦他們鬧出動亂,侵我長安,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讓他們成為王侯,把宗室之女嫁給他們,分割土地,離分部落,就可以使之權力變弱,勢力分解。這樣的話,他們就永遠是沒有能力和大唐抗衡的藩屬,永鎮邊塞,可保無虞。

魏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突厥一直以搶劫為業,中原百姓恨之入骨。現在,突厥滅亡,陛下不忍殺降。我認為應該讓他們回歸故土,而不能把他們留在中原。戎狄很討厭,弱的時候就降附,強的時候就叛亂,幾百年來都是如此。現在的降者有十多萬人,幾年之後,他們的人口就會成倍增長。如在中原,必為心腹之患,到時候後悔莫及。晉朝初年,胡人雜居中國,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之塞外,武帝不從。二十年後,胡人所居之地頻起叛亂,最後裂土成國,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請陛下明鑒!

而溫彥博認為:

我覺得把他們安排在河南、河北並不好,因為有違物性,根本不是長法。臣以為不如學習一下漢朝建武年間朝廷安排匈奴的做法,這種做法是,讓部落全部存續,依照舊俗,回到塞下。王者心存萬物,天高地遠,厚德載物,不舍秋毫。現在突厥窮困而投降我朝,我們怎麽就能冷眼相看呢?孔子說“有教無類”,不管什麽人都可以也應該受到教育。

如果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教之禮儀,數年之後,皆成我民。到時候再選酋長,讓他們為大唐效力,他們畏威懷德,大唐何患之有?

……

先不要往下看,自己想想誰的觀點好,誰的觀點差,想好了給自己一個答復。

沉默三分鐘……

一……二……三。

好了,現在開始討論。

首先,朝中多數人員所思甚好,就是有點大腦集體短路,他們一貫的主張就是:塞外無人,則可無患。

可我們知道,有草原和河流,漠北的人自然而然會往那裏去的。今日把突厥人口搬走,明日塞外依然還會有人。而這裏的這個人,可以是東斯拉夫人,也可以是超級賽亞人,遊牧民族多的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李百藥、顏師古等人的意見都提到把突厥人安置在河北,或者說距離草原更近的地方。把地皮和人分割開來,用以分散突厥部落的實力。這麽幹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他們互相不服,互不順眼,自己亂套。

但對於草原民族來說,一旦離開大唐的勢力範圍,你管不管得著還得另說著。那個時候,阿史那可以卷土重來,麥當娜也可以席卷漠北,他們會橫掃多個部落,成為新一代的戎狄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