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官官相鬥(第2/9頁)

趙充國為的是國家,辛武賢為的是封侯。事實上,兩者之間的矛盾,在趙充國班師回朝時,就人看出來了。

看出其中奧妙的人,是趙充國的一個朋友,名喚浩星賜。浩星賜,來路不明,大約也是在長安跑動的。浩星賜半路迎趙充國回朝時,提了一個建議。

他的意思大約是,長安多數高官都認為,先零部落迅速被擺平,都是破羌兵團將軍辛武賢等人出兵的功勞,只有很少人認為,如果漢朝不出兵,先零部落也會在後將軍的逼迫下投降。反正您也老了,不必跟年輕人較勁。回去跟皇上匯報情況時,不如替辛武賢美言幾句,讓出戰功。這樣,對你也沒啥損失。

如果用心推敲浩星賜這話,微妙異常。好朋友半路迎歸,不見恭維,反而來當了說客,這到底算啥事呢?有問題,這裏肯定有問題。

的確有問題。但千萬別想歪了,浩星賜不是被辛武賢收買了,不過是替一個人探個風罷了。那個人,當然是劉病已。

劉病已為什麽要派浩星賜去遊說趙充國讓功?很簡單,趙充國使離間計,瓦解羌人部落聯盟,有功。然而,劉病已下攻擊令,辛武賢等人殺敵數千,也算有功。前後比較,誰的功勞大?當然是趙充國。

有功,就得論功行賞。問題是,趙充國已經七十七歲了,將軍也做了,侯爵也有了,可謂功成名就,啥都不缺了。封或不封,似乎都無關緊要。可是,對辛武賢等人就不同了,人家的路還長,離人生頂點還遠著呢。

這下子,終於看出點門道了吧。出兵的方案是辛武賢提的,攻擊令是劉病已下的,現在羌人問題解決了,劉病已就是想對辛武賢等人論功行賞。可是對辛武賢行賞,就必須給趙充國也加上一大份。

可劉病已認為,給趙充國一大份封賞,沒那個必要。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議趙充國讓功。那樣的話,劉病已好,趙充國好,辛武賢也好。平羌之戰,就成了漢朝團結對外的一戰,多好啊。

趙充國已經聽出了他那朋友的話外之音。但是,老將軍不但打仗牛,脾氣也挺牛,他立馬就頂了浩星賜,打破了劉病已的如意計劃。

趙充國是這樣說的:我憑什麽要讓功?讓功等於歪曲了事實。事實是什麽,我當初說得很清楚。聽我的話,幾個月內,不動用漢朝多少兵馬,即可解決羌人問題。現在好了,問題解決了,就有人想爭戰功。我告訴你,我回去後,不是想替自己爭功,向世人標榜,而是想為後世立個榜樣,敢說真話。

果然,趙充國回到長安,把劉病已戰前對他的不信任,以及戰中被罵而生的那些氣,嘩啦啦地出了一通,結果弄得劉病已都不好意思。現在看來,趙充國那牛人,連劉病已都要讓他三分,辛武賢要拿趙充國開刀解恨,那不等於拿雞蛋砸石頭,找死嗎?

辛武賢還沒活夠,還沒想著早死。對付趙充國這般牛人,沒有十二分把握是不行的。事實上,辛武賢不是有十二分把握,而是二十分的勝券。

曾記否,劉病已擺平霍氏集團後,張安世如坐危卵。那時,張安世飯都吃不好,覺都睡不香,整天整夜地都怕劉病已的人來敲門。然而最後,張安世低調避世,終於躲過一刀,安享天年。

如果說,張安世能活到自然死,只是歸於他個人裝孫子低調,那就錯了。現在,秘密終於可以公開了。劉病已不殺張安世,有兩大因素:一是,張安世和張賀是同胞兄弟,張賀是劉病已的知已恩人。劉病已是看在張賀面子上,放過張安世。這是其一。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有人力保張安世。那個人,就是牛人趙充國。這是其二。

可是,趙充國力保張安世,絕對是個人隱私,宮廷絕密,但是還是有人知道了。誰知道?辛武賢。辛武賢怎麽知道的?是趙充國的兒子趙昂,有一次和辛武賢喝酒的時候,不小心透露出去的。

趙昂還有板有眼地告訴辛武賢:事實上,皇上挺討厭張安世的,如果不是我父親罩著他,張安世早下地報到去了。

一句酒後真話,辛武賢今天卻拿來派上用場了。於是,辛武賢上書,告發趙昂,說他泄露宮廷絕密。告完以後,辛武賢就在家裏靜候佳音。

不久,趙昂被捕;又不久,有一消息傳了出來,趙昂在獄中自殺了。

辛武賢終於笑了。你做得了初一,我就做得了十五。你讓我全家不舒服,我就讓你晚年喪子,不得好活。我想,這應該是辛武賢想對趙充國說的話。

二 以德服人?!

辛武賢重拳出擊,一下子打到趙充國的軟肋,痛得他叫聲慘都來不及。奇怪的是,接下來不見趙充國一點動靜。直到趙充國離開人世,辛趙兩家,寧靜如水。不鬥也罷,這可讓劉病已少操了不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