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兵不厭詐(第2/3頁)

劉邦不相信地看著張良:不會吧,你說這計策哪裏不好了?

張良:您把您手中的筷子借我用一下,我給您比劃比劃。

這是歷史上一堂生動而有趣的軍事理論課。筷子是教鞭,飯桌是黑板;劉邦是學生,張良是老師。張良從八個方面全盤否定了酈食其的謀略,我們不必一一舉出,只舉一點就可讓酈食其和劉邦說不出來話:彭城的教訓還不夠嗎,實踐證明,諸侯全是些東風一吹就向一邊倒的墻頭草,如今楚強漢弱,他們憑什麽聽你調遣,到時他們不但收了你的封信,還嘲笑你自不量力,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張良的一席話像一道閃電,劃過了昏暗的大海照亮了劉邦的眼睛,讓劉邦這個舵手,一下子就望見了前方一觸即毀的暗礁。

劉邦驚訝得張開大嘴,半天說不出話來。突然,他把還沒來及咽下的米飯全吐出來,跳起來罵道:酈食其這個豎儒,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劉邦當即命令屬下,趕快把刻好的諸侯印統統毀掉。

這場謀士PK大賽,張良贏了。從某個角度說,劉邦也贏了,他不但贏得了張良,還贏得了教訓,從張良這堂經典的軍中理論課中,他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與時俱進。

酈食其是縱橫家,張良是兵家,縱橫家偏向理論構築的完美性,兵家卻偏重於實踐收益的現實性。酈食其之所以輸,正輸在觀念落後和不切實際上,這正是所有書呆子最容易犯下的彌天大錯。而張良之所以贏,是贏在了對現實的深刻剖析上,他的觀念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與時俱進只是一個抽象的表述,其實一切戰爭的較量,首先便是戰爭之道的較量。所謂戰爭之道,其含義極廣,如果從古代戰爭學角度講,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所謂形,指的是對形勢發展的判斷;所謂勢,是對時勢采取的應付措施;所謂情,是面對戰爭所產生的心理反應。

綜合以上三要素,一場戰爭要想取得勝利,第一,判斷和決策一定要正確;第二,一定要有快速應付時勢的靈活多變且可行的措施;第三,對戰爭要有奮發向上和堅持不懈的鬥志。

酈食其的錯誤正在於,他對時態發展判斷錯誤,及應對現實所持的措施僵硬落伍。

就讓我們拿陳勝的例子來分析吧:陳勝拉旗反秦時,他本一無所有,而張耳和陳馀遊說陳勝分封諸侯,主要是借此分割秦朝之土地和力量,從而削弱秦朝,壯大反秦力量,這叫一舉兩得,為虛名而求其利。然而秦朝既已倒台,天下獨剩楚漢兩家,如果劉邦還按酈食其之計,分封諸侯,那實則是削己之力,壯別人之氣,這叫一舉兩失,為虛名而求實禍。

所以說,戰爭的真正謀略不是僵死不化,及以不變應萬變,而應該準確把握時態發展,措施更要靈活多變。由此算起來,酈其食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二流謀士,而張良才是謀士中的謀士,大師中的大師!

張良之謀,舉目天下,無出其右者!

兵不厭詐

陳平:我忽悠,所以我存在。

以上我們已求證出,酈食其根本就不能與張良量齊比高,如果偏要在漢軍當中找出另外一個能與張良組成雙子星座的人,那就非陳平莫屬。陳平已在後台彩排好久,現在也該是他上場的時候了。

劉邦問陳平:天下這麽亂,你說什麽時候才能夠安定呢?

陳平說:如果指望天下盡快安定,就要盡快除掉項羽,想要除掉項羽,只要除掉範增和鐘離昧、龍且等人就可以了。

劉邦長嘆:範增是個老人精,鐘離昧和龍且兇殘如虎,要除掉他們是何其難的事。

陳平:錯!如果大王您肯出幾萬斤黃金,讓我擾亂他們內部,離間他們君臣,使其鷸蚌相爭,那我們就可以逸待勞,坐收漁翁之利,項羽想不敗都難。

劉邦拍案叫絕:好主意,就照你說的辦。

對劉邦來說,在這個草菅人命的戰場上,錢財珠寶這些玩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況且成大事之人,從來都是以天下為私產,小小幾萬斤黃金又算得了什麽?於是,劉邦當即賜陳平四萬斤黃金,並且許諾不會過問其用處。

劉邦對陳平如此鐘情,實在讓人有些驚訝。漢軍當中,除了魏無知外,從來沒人替陳平說過一句好話,但他反而日益被重用,難道他到底有什麽魔力?其實,陳平得劉邦之心,並非他有如何神力,也並非他占了長得帥的便宜。而這一切,多數都因劉邦的人格魅力所致:劉邦僅憑著江湖經驗,斷定陳平必將成為他的左臂右膀!

廢話少說,陳平終於行動了,他叫人喬裝打扮,攜著巨款潛入楚軍,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鐘離昧。

項羽一直自信地認為,曾經的英布、鐘離昧、龍且三人就像三把鋒利的軍刀護在其左右,這三大殺手向來以剽悍淩厲聞名於楚軍,盡管英布已被收買,但只要鐘離昧和龍且兩人悍楚左右,就無人可以撼動他那所向無敵的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