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子嬰領命(第3/3頁)

張良果然是大師啊,料事如神,連只蒼蠅都難逃他的火眼金睛。既然談妥了,那就兌現承諾,開兵進城去吧,然而這時,天才張良又對劉邦說了一句:沛公且慢。

劉邦奇怪地看著張良,張大師,難道這次還有什麽地方不對勁嗎?

張良笑了,既然秦將願意講和,那就說明他們肯定早有背叛趙高之意。我們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他們放松警惕時打進鹹陽城去。

張良這就叫見招拆招,依他之計,那可省了多少糧食和黃金啊。劉邦又一次高興得要飛起來,他決定不履行談判之約,準備進攻鹹陽。

進攻之前,張良又教劉邦一計,讓其在山上插滿紅旗迷惑秦軍,借機帶著主力部隊繞過峣關,越過蕢山,直接攻打守衛在鹹陽外的秦軍。

張良這招叫瞞天過海。這一招絕不亞於現代戰爭中的空降兵,守關秦兵還不曉得後頭發生了什麽事,劉邦已一路乘勝追擊從藍田(今陜西省藍田縣)南打到了藍田北,攻破藍田。鹹陽城像一個毫無反擊能力的人,完全暴露在了劉邦的攻擊範圍之內,秦軍除了投降,別無選擇!

公元前206年,十月,新年。

這年史家稱其為漢高祖元年,劉邦駐軍霸上,子嬰坐著馬車,帶著眾人浩浩蕩蕩地走出鹹陽城,準備在西安市東北投降迎接新王。有必要交代一下,為了顯示出投降的誠意,投降者一般都要親自出城迎接新主入城,除此之外,子嬰乘坐的馬車還必須打扮得像喪車一樣,出門時脖子上套著一根繩子示意自己是俘虜。還有更重要的,比如皇帝用的玉璽啦,符節啦,統統都要封留好獻出來。

劉邦欣然接受子嬰投降,一個舊王朝就此宣告結束,一個新的王朝即將來臨。從秦始皇稱帝以來,秦朝歷經兩屆皇帝,一個王(子嬰自稱秦王,而非皇帝),總共十七年。繁榮落盡,歲月如夢,誰也不曾想到,秦朝這個名震寰宇的皇朝,會如此地以倉促之勢謝幕。

秦朝之短命,古往今來眾說紛紜,有兩篇文章在總結秦朝崩盤上很有名,一個是漢代賈誼的《過秦論》,一個是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

賈誼認為,秦國曾經不懼諸侯百萬軍隊,然而秦朝建立十五年後,只因陳勝一人振臂高呼發難,就不堪一擊而破被天下所恥笑,這是為什麽呢?只因為秦仁義不施,所以攻守之勢竟然是如此不同。

杜牧的觀點與賈誼略有不同,老人家綜合六國及秦國滅亡的過程總結道: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同樣,滅秦國的主要也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人。

由此我們又總結出:一切朝代的滅亡歸根到底緣於內部的徹底混亂。

何嘗不是這樣呢?如果一個朝代朝綱不正,小人作亂,外兵發難,它離滅亡還能有多遠呢?這不正應了孟子那句話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再給秦朝一次機會,但它還是仁義不施,還是朝綱不正,還是像趙高這般宦官小人當政。那麽,秦朝就是再多十個函谷關和峣關,再多十個像章邯這般的國家棟梁之才,也擋不住天下群氓的攻擊。

不管怎麽說,劉三終於進入鹹陽城了,他在進城前後做了兩件事:

第一,諸將建議劉邦殺掉子嬰,但劉邦果斷拒絕了這個愚蠢的請求。殺降不祥,古已有訓,劉邦被楚懷王冠以仁義之師之名,不管他在關外怎麽胡作非為屠殺無辜,但入得鹹陽城來就不得不走走過場作秀給天下人看,不然以後怎麽向諸侯交代?

第二,分兵搶劫。參加革命為的啥,為的就是打入鹹陽城搶劫。當初周章靠著三千兵聚集了二十萬軍隊,憑的不就是一起打進城去好好搶一把的誘惑嗎?只可惜周章實力不夠,運氣不佳。如今,風水輪流轉,輪到我家來,秦王朝的財物是搶六國的,搶劫犯又是來自於六國之民,重新搶回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眾搶劫犯當中,獨有一個與眾不同,那就是蕭何。蕭何入城後不奔國庫,不奔後宮,獨奔向丞相府,他要搶的是那些看似不中用的國家地圖,及人口戶籍档案。

在兩千多年前,什麽東西最貴?蕭何手裏的這些國家資料最貴。因為它可以幫助帝皇了解天下地理及人口分布、糧食產地、軍隊布防之具體強弱位置,也正因為靠著蕭何手裏這些破爛玩藝,漢朝建立後劉邦才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從而也才把蕭何封為漢朝第一大功臣。

一個人如果鼠目寸光,就會只有尺寸之利;如果高瞻遠矚,就會有長遠之益。順便也要告訴你劉邦,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希望你別在思想境界上犯了貪圖眼前利益之錯。

話剛說完,回頭一看,劉三還真犯錯了。劉邦剛進城,就深深地迷戀了鹹陽城裏的一切。他愛那巍巍連綿的宮殿,愛後宮那婀娜多姿的美女,愛那香鼻飄遠的佳釀,愛那堆積如山的珠寶,愛那至高無上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