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九章 鐵肩擔道義

“維之、湘臯,厚齋三公,今天又和我談了下,他們怕是真的有些疲倦,想要掛冠而去。當年四位閣臣,要是他們三個都辭官告老,我的位置,就比較尷尬了。”

楊廷和對於這位兒媳婦很是高看,甚至舉行了一個小規模的家宴,來表示一下對這個兒媳到來的慶賀。但是作為被迎接的對象,黃娥由於是女子,不能上桌吃飯,實際與楊廷和同飲的還是楊家兩個兒子,女婿金承勛以及謀主談放鶴以及楊廷和幾個親近幕僚。

這幾個幕僚,既是楊廷和的幫手,也算是楊廷和的弟子,既幫著閣老做事,同時也向楊廷和學習道德文章,兩下裏關系很是親近。聽到楊廷和提起內閣的事,次子楊惇道:

“父親,孩兒覺得,現在這個局勢下,與其苦苦支撐,不若急流勇退。那三位閣老,也是明白人,他們大概也是看穿了,現在即使留在位子上,也於事無補,還不如退歸林下,總能落個清名。”

“惇兒,你這話為父不喜歡聽,如果所有人都像你這麽想,這個天下,又有誰出來做事呢?幾個月前,楊記商號從張家灣運進內承運庫海量白銀。這些錢,據說得自海外,全部輸入內帑,這也算落實了老夫當初的疑慮,楊記果然是天子在幕後操縱的所謂商號,實際上,還是皇商。天子不與民爭利,現在,卻是直接從百姓碗裏搶飯吃了。萬歲手裏有了銀子,就要修地壇,日壇,月壇,將祖宗定下來的祭祀之法,進行修訂。名義上,是要改祭祀之法,實際上,是要改祖宗成憲。今天可以改的了祭祀之事,明天,他就可以對其他的事下手。將來,他就要乾綱獨斷,天下之權,盡歸於君。要是放在以前,老朽可能也就真的退了,可是上次和楊承祖談了一次,他的一些話,對我很有啟迪,我現在決定留下,就是想要讓大明,走出一條新路來。”

他看看這幾個人,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婿,乃至談放鶴,全都是一臉茫然的樣子,他笑了笑:

“這件事,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有一些地方,老朽自己也還沒想明白。等到我徹底弄懂以後,會跟你們說清楚的。總之這條路不會太好走,也充滿了危險,你們都是老夫的子弟門生,就算是想要斷,也斷不了的。若是老夫的路沒有走好,你們肯定要受牽連,自己要有個準備。”

幾個人都點著頭,表示願意與父親或是恩師共進同退,在表態的同時,大多數人,是沒覺得會有什麽問題的。大明朝雖然不像宋朝那樣優待士大夫,但是眼下對於文人也比武人寬容的多,像楊廷和這種身份和級別的官員,只要不去犯原則性錯誤,就不至於株連宗族弟子。所謂的牽連,最多也就是前程上會動一動,這也沒什麽大不了。

“我今天正好借著家宴,跟你們說一句,最近都謹慎一些,不要輕易的去招惹是非。就連我們門下的禦史言官,現在做事時,也得多加防範。天子正是自以為無所不能之時,這個時候迎面撞上去,只會粉身碎骨。祭祀的事,他想怎麽搞,就隨他心意去吧,這些錢戶部不撥款,都由天子內帑來出,我們很難說進去話。”

經過四年相處,楊廷和對於皇帝的品行,也算有了一些了解,嘉靖雖然表面上做出重視禮制的態度,實際上,只是把禮法當成了打人的棍子。想要對付誰是,就可能把這個理由拿出來整人,自己對於這些東西並不怎麽在意。如果有人為了守禮法跟他硬拼,多半是沒有好下場。

倒不是說因此就不用守禮法,只是,在這種事上去爭鬥,根本就是浪費力量,比起祭祀,他們的底線還是在繼統上。

“張延齡處斬,張鶴齡被拿,張太後的身體每況愈下,天子是要對前朝遺澤斬草除根。我們在外朝,這些事上很難做什麽,但是必須要守住的一點,大明血脈絕對不可亂。萬歲或許不明確說出來繼統孝廟,但是也絕對不能把興王放套太廟裏,接受祭祀。”

身為輔臣,楊廷和的目光是有的,他已經看出來,嘉靖這幾步走的目的,最終就是把自己的父親靈位弄到太廟裏接受祭祀。

按照禮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明朝情形略有不同,九廟四昭四穆。現在已經沒有空余的位置,如果把嘉靖的生父放進去,就意味著要把太廟裏某位皇帝挪到後殿去。這顯然是超出了在場眾人的底線,誰也不能認同。

金承勛的年紀比楊慎略小一些,身為修撰,同樣也是滿腹經綸的文士,這時沉聲道:“老泰山所言極是,如果天子真的要把興獻王送到太廟中,縱然拼去性命,也要爭一爭道理。”

楊慎則皺著眉頭“如果到了那一步,其實就已經晚了,與其兵臨城下時,我們再行反抗。還不如拒敵於國門之外,以往,我們就是退的太多,天子每進一步,我們就退一步,搞的現在,我們身後的地方已經不多了。依我之見,從今以後,凡是涉及到繼統之事,我們一步都不能退。就算是用命去拼,用血去爭,也必須站住立場,否則就只能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