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七章 萬家生佛·千夫所指(二)

雖然如仙在京師裏名聲在外,但實際上,她不管天賦再怎麽厲害,也只是在清樓學的本事,學的時候也是當成愛好而非主業,比起這個時代的大商人,還是頗為不如的。之所以能把生意做的這麽好,還是因為背後是朱秀嫦在控制全局。整個楊記的幕後東主,就是這位永壽公主。

在安陸時,錢夫人就是安陸最優秀的商人之一,到了京師以後,她的權柄雖然小了一些,但是手段還在。後來錦衣衛復興後,她手上抓了很大一部分錦衣權力,加上嘉靖從安陸帶來的潛邸舊臣,勢力日大,一些關系網也重新架設起來,生意漸漸做的風生水起。在楊承祖於東南練兵殺倭滅虜時,楊記在京師甚至於整個北方,都開始了高速擴張。

京師裏糧食、酒樓、客棧、碓房、雜貨、綢緞、布匹、成衣乃至珠寶、茶葉、藥材等領域,都有楊記插手,這種國營商業機構的體量優勢,也在經營中逐漸表現出私營商鋪難以企及的競爭力。

糧食這個領域,在收拾了四大糧商後,目前京師以及北直隸的糧行,已經被楊記壟斷。像是樊重那種商人,把自己名下所有的店鋪都歸入楊記旗下,成了加盟商人。

靠楊承祖提出的加盟,入股模式,楊記以鯨吞之勢掃了北方大多數糧商。成規模的糧商,都被他吞掉了,不願意被吞的,就被官府找茬,即便是有靠山的,也不敢硬接,最後要麽認慫,要麽轉行,能堅持做下去的,也很難對楊記形成直接威脅。

這裏面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價格。楊記成立的目的並不單純是為賺錢,其有相當大的因素是考慮正直。楊承祖當初一力要做糧食,不是為了糧食賺錢,而是為了保障百姓不造反以及九邊不斷糧。

原本大明北方的糧食並不是不夠吃,在另一個時空裏,由於明朝末年開海貿易,江南普遍種植經濟作物,最後反而是北方運糧到南方出售。現在糧食依靠江南輸送,漕運一受影響,北方就要糧荒,很大程度上是糧商的操縱,以及北方地主大戶的囤糧。

受信息傳播的限制,一些大地主們寧可糧食爛掉,或是堆到野外燒掉,也不見得願意拿出來交易。楊記的信息靈通,又有官威,與北方不少大地主都簽了契約,保障了貨源。比起南糧北運,這已經大大節約了運輸費用及損耗,又有趙九雄的漕幫幫襯,運費上也低,最主要的還是,楊記並沒想過指望糧食賺錢。

不管是北方來的糧食,還是從南方北運的糧,在計算了物流和人工成本後,每斤糧食的利潤都壓的極低。像是京師作為帝都首善之地,就是要維持一個鮮花著錦的局面,是以京師的糧食,差不多賣一百斤糧食,純利潤只有一斤糧食,運到九邊的糧食,幹脆就是貼錢在做。

至於北直隸等地的百姓,固然享受不到這麽低的價格,但是比起過去來,糧價依然是降了一大截。這種降幅,對於大多數居民來說,確實是得了好處的,那些家無擔石之儲,恥著布素的人家,這回就能更放心大膽的享受,不用擔心吃飯問題。

除去極少數赤貧階層外,大多數人,不至於餓死。沒了餓死的危險,也就不會想著鋌而走險的去叛亂,於廣大底層而言,這確實得算善政,於朝廷而言,也得算是為穩定的局面做出了貢獻。

可是這個善政實行之後,即便是有著強大背景的楊記,一樣遭到了巨大沖擊,原因無他,斷了一些人財路。

首先是官員中,就有很多人對低糧價不順眼,由於官員俸祿固定,糧食大幅度降價,於他們而言,相當於變相減了收入。再者就是大多數官員都得算是士紳地主階層的代言人,這種低糧價運行,大多數農民都不會破產,或者說不至於借高利貸才能活下去,這樣他們就不會賣地,不賣地他們又怎麽收地?

而且這種糧食價格,實際對於土地的價值也有影響,讓土地的價值變的沒有以前那麽重要,在他們眼裏,這就是典型的惡政,是貽害萬民的惡中之惡。

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樣的糧價是在養懶漢,對於人心的影響非常壞,讓百姓變的越來越懶惰,失去創造財富的動力,最終會讓整個國家完蛋。

那些因為降價而不至於賣兒賣女賣房賣地,或是不至於拿起刀上山為匪,對抗朝廷的窮鬼,在這些人眼中,是沒什麽資格算人的。他們考慮的範圍裏,也不包括那些雙足直立行走類人生物。嘉靖那裏,就接了不少關於楊記的彈劾奏折,為了商賈的事,能鬧到天子面前,這本身,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地方衙門裏,給楊記使陰招下黑手的從來沒斷過,於綠林之中,也有不少山賊強盜,武林豪傑,對於楊記的店鋪進行有針對的破壞和打砸,乃至對楊記從業人員的人身威脅或是傷害。楊記的作坊被燒過,人員也有過傷亡,這兩年時間裏,楊承祖在東南殺倭寇殺的屍山血海,永壽公主在京師,明槍暗箭,兇險程度實際比起戰場猶有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