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用心打

次日清晨,秋風吹拂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居民。那些睡在甬路或是壟溝裏的百姓,紛紛湊在一起,小聲議論著城外發生的一切,每個人的臉上,都露著興奮的笑容。

明軍得勝了,而且並不是小打小鬧的勝利,而是個實打實的大勝,據說韃子兵被殺的亂了陣腳,連營盤都後移了。不論從哪個層面看,這都是一個值得興奮的消息,大家都在小心的議論著,朝廷還有多久,就能將韃子殺個精光,自己就能回返家園。還有人則跪在那裏嚎啕著“孩他娘,你睜開眼看看,京師裏的軍爺們,終於給你報仇了!”

如今的大明朝局,雖然與英宗朝,天子沖齡踐位,三楊共掌朝局的格局不同,但是朝會與那時類似,並沒有實際意義。天子並沒有多少發言力,大臣們在奉天門外上早朝後,奏折遞上去,天子多半只會回一句“知道了”或是“交部議”,不會有什麽結果。

可是今天的早朝上,都察院的兩名禦使以及兵科的一名給事中,同時上本,參奏武定侯郭勛無旨出征浪戰,私調兵馬,公然違背聖旨,請求天子發落。從昨天晚上的撕殺,到這幾份奏折的出現,大家心裏有數,大概是又一輪風波要開始了。

這種言官咬勛貴不奇怪,畢竟勛貴與國同休,咬他們算是立場正確。何況昨天晚上,這些勛貴確實和蒙古人打了一仗,更罪無可赦的是,他們居然打贏了。

認為打勝了敵人,肯定會收獲鮮花和掌聲,乃至得到百姓的交口稱頌,收獲無數褒獎,只能說還是沒活明白。大明朝於北虜不能說不重視,但重視的方法,是將一顆北虜的人頭標價五十兩銀子,拿來腦袋可以換錢,若是博迪這樣的大汗,可以換銀萬兩,乃至封侯之位。即使是北虜如今已經到了京師之外,城裏一樣是張榜雇勇士殺賊,以人頭換賞,可是對於部隊成規模出城打戰的事,並不支持。

朝內的諸公心裏都清楚的很,北虜雖然來的聲勢浩大,但是對京師實際是沒什麽辦法的。大家只要躲在城裏,肯定是安全的,等到邊軍一到,跑路的還是虜賊。不管被殺了多少百姓,或是被掠奪走多少財物,總歸是打跑了敵人,自己能贏。是以沒人真的去關心戰果,反倒是都在關心,最終的功勞該由誰來立。

兵部、內閣乃至負責統籌錢糧的戶部,這些部門中大家怎麽分配功勞,出謀劃策的文官們,又在這裏面占多少功勞比例,遠比討論戰局來的重要。京營體系在捉拿江彬的過程中立功太大,而且那些紈絝子弟還砸了兵部衙門,已經露出了囂張跋扈的苗頭,這些文官私下裏已經達成共識:這次保衛京師的功勞,是不會再分給勛貴們。

在城外的那幾場零散戰鬥,上報的結果都是戰敗,包括以兩千多班軍對陣五百與虜騎,最後僅斬首三人,自己折損過百。這樣的戰報已經堆滿了內閣,大家都在努力的宣傳一件事,京營是不堪用的,班軍選鋒同樣不堪,真正保衛住京師安全的,還得是我們這些忠臣,而不是丘八。

反正皇帝不能親自跑到戰場上去檢點死屍,勝負之說,全靠奏折。可是昨天晚上,這些勛貴手上的私兵,好死不死的到外面去打了一仗,而且居然打贏了。要知道,這些人馬回城時,許多人手裏都是帶著首級的,這個做不得假,不管怎麽壓,也是壓不住了。

聽說是先打殺了一群為蒙古人充當向導的奸細附軍,後來就真韃,最後甚至與一個蒙古的千人隊打在一起,也沒吃什麽虧。這樣的戰功,在蒙古攻破古北口,一路長驅直入抵達京師的大背景下,足稱得起是大書特書的奇功。

可問題是,這樣的大功沒有問題,是由那些勛貴私兵立的,就大有問題了。更何況,這幫人好死不死的,還把那個楊承祖救了回來,這種戰功自然不容其得到封賞,立功人則是可殺不可留。

圍城既是個危機,也是個機遇,不少人都想借著這次的蒙古大兵,實現自己的願望。比如與皇帝交涉一下,將那些帳本和書信的事做個了結。

又或者,讓自己的家族從這次的圍城中,多得到一些好處,事實上蒙古人剛一圍城,就已經有人通過權勢和關系,開始大規模的囤積米糧、柴炭乃至藥材、布匹、綢緞等等。全都等著京師中物資短缺時,狠狠賺上一筆,可是如果照這個趨勢打下去,自己的生意還怎麽開展?

朝堂上,有不少人是著自己的消息來源,已經隱約的得了些信息,邊軍勤王,不會像想象中來的這麽快。過不了幾天,京師就會開始鬧糧荒,很有些人想要發一筆財,或是利用這個機會收一收地,又或者是獲得一些其他方面的補貼。

至於借蒙古人的手,除掉那個楊承祖,就更是不能宣之於口的收益,不少人都期待著他早點死,自己的心裏才能安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