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5章 大軍

一月十五日,德川家的十二萬大軍抵達了大阪城外,從三個方向包圍了大阪城。

德川家的武將似乎認為自己兵力占據絕對優勢,根本沒有考慮李植出城迎戰的問題,上來就大咧咧地選擇了圍城。

十二萬德川大軍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聚集在大阪城的東面,南面和北面,只留下一個西面給城中的士兵“逃亡”。

畢竟只有留下一個缺口,城中的士兵們才會在士氣低迷時候逃跑。如果四面全部圍上,被包圍的士兵就會死戰了。

十二萬人並不全是德川家的士兵,各地的藩鎮士兵都有,不過現在他們都可以被稱為幕府軍。幕府的士兵們在背上插滿了小旗子,上面紋著各式各樣的家徽。遠遠望過去,視野內幾萬面各色小旗迎風飄揚,仿佛布滿了整個大地,十分威風。

李植站在城垣上,用望遠鏡觀察德川家的士兵和裝備。

實際上日本的士兵並不全是常備兵,有相當部分都是半農半兵的農民。日本在豐臣政權時代曾實行過大規模的常備兵制度,但隨著豐臣政權的結束,這種制度很快被征召兵制度打敗。在倭國,鄉野中的農民稍有戰鬥能力,就有受到征召成為士兵的可能。

德川幕府的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占據了日本最富庶的土地,在雄厚的財政下,這些軍閥養著許多半農半兵的“地侍”。由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尚武風氣還沒有消退,這些士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一般的明軍。

李植用望遠鏡看過去,發現德川幕府的士兵大多穿著足輕具足。

這種具足是在日本戰國時代發展出來的一種輕便盔甲。具足一般由胴、草褶和陣笠組成。絕大多數足輕具足都沒有保護手臂和腿部以下部位的護甲,加之厚度較薄的原因,其重量也明顯低於武士鎧甲,大部分全套足輕具足的重量都在七、八斤左右。

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士兵的盔甲一般由大名統一制作,在征召農民兵參戰後發給士兵。所以這些盔甲又被稱為“禦貸具足”。這些具足的正面往往紋著大名的家徽,和足輕背上的小旗一起構成敵我辨識物。

李植在觀察島津家等盟友的士兵後知道,這種具足的胸甲和頭盔,也就是胴和陣笠往往都是鐵質的,具備相當的防護力。雖然日本的軍閥在火炮方面相當落後,但在盔甲方面卻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當然,這種薄薄的鐵盔甲攔不住李植的米尼步槍。李植用島津家的足輕具足試驗過,米尼步槍在二百米距離上可以輕松擊穿這些劣質鐵片制作的鐵甲。

幕府足輕手上武器比較統一,大多是長長的長槍。李植從盟友的足輕那裏了解過,這些長槍的槍竿為復合構造,以橡木等木材為芯,外面包上竹片,也像弓那樣塗漆防潮。不同大名家軍隊所用的長槍長度依武將的喜好而不同,通常是四米半左右。

實際上手持沉重長槍的足輕是無法快速沖陣的,這種古老的武器完全威脅不了李植。李植用望遠鏡在德川幕府的大軍中觀察,更關心的是倭國的鐵炮。

日本的軍隊中,鐵炮的裝備比例十分高。在萬歷朝鮮戰爭中,日軍的鐵炮部隊成為日軍的主力部隊,甚至有一名日本武將寫信回國時候要求所有被派遣到朝鮮的士兵都要隨身攜帶火繩槍,無需其它武器。

幕府大軍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手持鐵炮。這個數量已經很驚人了,算下來十二萬幕府軍中便有四萬火繩槍手。皇太極傾大清之力也才裝備三萬火繩槍手。而倭國幕府只出動一半的兵力攻打大阪,就有四萬鐵炮。

這些鐵炮手的有效射程大概是一百米左右。

可以說,鐵炮兵是日本最有特色的兵種,在戰場上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德川幕府軍中也有大炮,這些大炮被集中布置在大阪城的東面。李植一門一門地算了一下,發現幕府軍中有五十四門大炮。這些大炮有十六門是小炮,大概是日本自制的“大筒”。還有三十八門是沉重的加農炮,估計都是從荷蘭人手上買來的。

開戰之前,德川幕府派出了一名高大的武士到大阪城下叫陣。

這名武士穿著華麗的武士大鎧,騎馬行到大阪城城垣五百步外,跳下了馬。他步行走到大阪城城垣的一百步外,扯著嗓子用日語喊了一大通。

李植看了看身邊的翻譯。

那個翻譯是鄭開達的專用翻譯,是個旅居日本的漢人。聽到日本人的叫陣,這個翻譯冷笑一聲,說道:“國公爺,這個武士說了,如果現在城內的漢人開城投降,德川將軍只殺國公爺一人,其余士兵可以安全回國。”

“隨國公爺倒幕的三個藩鎮,也只會減封,不會奪去全部領地。長宗我部家只需交出家主一人,余者都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