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0章 東洋南洋(第2/2頁)

但倭國有一個人數很多的武士階級,這個階級是要穿絲綢衣服的,高級武士穿的武士服都是絹的,武士家族的女眷穿的也是綢羅。所以日本對中國的生絲需求很高,跑東洋的商船販賣的大多是生絲,在天啟年間利潤率能有百分之一百五十。

當然,隨著日本的白銀外流,中國的白銀流入,這種巨大的價差逐漸減少。到了崇禎十二年,一擔生絲的利潤只有三、四十兩。

從倭國販回的船只,則大多攜帶銅、倭刀和俵物,當然帶的更多的還是銀子。不管是東洋還是南洋航線,都大量往中國輸入白銀。

對於北方的商人來說,比起南洋,近在咫尺的東洋就近多了,北方的海商以跑東洋為主。

查雲克跑的航線,就是東洋倭國航線。因此他配給李植的翻譯只會說日語,測量員只懂得東洋航線。在這些條件限制下,李植也沒法跑南洋,之能走東洋。

李植第一次出海,也不知道什麽東西在日本暢銷,所以就什麽都采購了一些。

李植買了五十擔上好的登州白生絲,作價一百七十兩一擔。

李植此前聽查雲克說上好的登州白生絲只要一百七十兩一擔,便也拿這個價錢去找那些大絲綢商人。

天津是個南北貨流集散地,什麽東西都買得到。李植買生絲是讓鄭開達去買的,那賣絲綢的商人開始還不願意這個價格賣給鄭開達,說鄭開達是新面孔,要一百七十五兩一擔。結果鄭開達把李植太子太保的名頭一報,那商人嚇得立即降了價。

除了生絲,李植還帶上了二萬匹紡織工廠生產的李家精布。

李家精布在大明大量銷售會沖擊大明小民男耕女織的經濟體系,李植不敢生產太多。但賣到日本去,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