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國的初夜(第4/5頁)

 

這兩個例子說明什麽?說明打江山的都想坐江山。不讓坐江山,咱就一拍兩散,另起爐灶,重新再打江山。劉秀和劉備,便是扛不住這種壓力,也不敢冒這種風險。他倆要是不稱帝,那部下們怎麽辦?只有稱帝,部下們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得到想要的封賞,在江山中分取一杯羹。

 

回到李斯當時。帝國剛剛統一,且不說皇子,單說那些打天下的功臣們,也無不想分得帝國的一杯羹。所以王綰分封的建議一出,立即滿朝響應。皇子分封了,功臣焉能不封?

 

分封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一個獨立的國中之國,令由己出,土地賦稅皆歸己有,子孫世襲,長享富貴。這樣的美夢,一旦破滅,誰能不急?

 

按理說,李斯也是統一天下的大功臣,假如分封的話,絕對少不了他的份。要是他只看重個人私利的話,則當王綰提出分封之時,他完全可以附和,至少也可以保持沉默。那麽,他將得到一塊不小的封地,而且其爵位土地,可以由子孫世襲,何樂而不為呢?犯得著斷了那麽多功臣同事的念想,損人又不利己嗎?而且得罪了那麽多嗷嗷待封的皇子皇孫,何苦來哉!

 

因此,平心而論,李斯廢封建,挺郡縣,展示了他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寬闊胸襟和高瞻遠矚。以嬴政的聰明睿智,終其一生,對李斯信任有加,也正說明他認可了李斯先公後私的政治忠誠。

 

後人不深察,總喜歡視李斯為貪戀富貴之徒,以為他一生都在追求作一只倉鼠,可謂大謬也。駑蹇之窺天驥,老鴟之嚇鹓鶵,又復可笑也。

 

【4、其他政策】

 

議帝號、廢謚法、從水德、立郡縣等等政策,是在統一之後才提上日程的。而以下政策,早在統一之前便已醞釀成熟,只等統一即成事實,立即付諸實施。

 

這些政策有著相同的關鍵詞:統一。

 

首先,統一度量衡,帝國上下采用統一的計量標準。為此,中央政府向各郡縣頒發統一制作的標準量器,並在上面刻上皇帝的詔書全文(有少數量器,幸運地流傳至今)。同時,在法律上也加以規定,凡是度量不準,比如短斤少兩,或者大鬥進、小鬥出的,都將受到相應的懲罰,以確保此一政策之執行。

 

其次,統一貨幣。“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貨幣鑄造權則全部收歸國家掌控,嚴禁私人鑄錢。國家鑄造之錢,即便質量不佳,或者磨損過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其三,統一車輛軌距,即車同軌。成語閉門造車,比喻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結果造出來的車,根本就不適合在路上跑。車既然造出來了,怎麽就不能在路上跑呢?要理解這一點,對現代人可能有一點難度。但在古時候,並沒有混凝土澆注的公路,連柏油馬路也沒有,大部分都是土路,而那時的車,又沒有配置輪胎,對道路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在某些路段,由於土質松軟,風雨侵蝕,加上馬車的來回奔馳,路上就會出現兩條深深的印轍,軌距寬度不符合的車輛,很難在這樣的路上行駛。車同軌之後,對駕駛員自然是好消息,對造車者來說,同樣也是好消息,從此可以放心地閉門造車,出門自然合轍。

 

其四,統一文字。春秋戰國以來,各國文字漸漸分離,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的情形多有存在。統一之後,政令文書不便,於是由李斯牽頭,以大篆為基礎,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李斯作《倉頡篇》七章,趙高作《爰歷篇》六章,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作為官定的標準字書,頒布於世,一面供教授學童,一面供民眾查閱。中國能夠長久統一,而不是分裂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國,秦之統一文字,幾乎肯定是最有影響的因素。參照歐洲可知,如果任由各國的文字自行演化下去,今日之中國,又將是怎樣的一幅面貌。

 

此後,又分別有銷兵和建設新鹹陽兩事。

 

戰國兩百余年,苦於兵革。思想界如墨家,便力倡兼愛非攻之說,make love,not war。至於民間,也是厭兵已久。於是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锺鐻,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置廷宮中,示天下以永不再戰。此金人十二,漢朝猶在,後董卓財迷,毀壞其十,用以鑄錢,幸存的兩個,也在兩晉時被苻堅銷毀。惜哉,使十二金人能得存一,斯芬克斯像、維納斯像又豈能在雕塑史上專美?

 

鹹陽既已成為天下之都城,自當有首善之都的格局和氣宇,以集天下視聽,感召民眾。早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每破一國,便參照該國的宮室設計,在鹹陽北阪上予以原樣復制。等到統一之後,鹹陽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東西八百裏,已是離宮別館相望屬,窮年忘歸,猶不能遍也。又將所得諸侯美人锺鼓,充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