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倫敦華埠……(第2/3頁)

隨著在歐華人數量的增多,建立華人學校就是勢在必行的事兒了,畢竟社會環境是有著很強大的同化力的。眼下的中國不是阿片戰爭後的東亞病夫,那些居住在海外的華人當然會教自己兒子漢語,讓他們以母國為榮。但當地如果沒有華人學校,這些孩子想要接受教育就只能去當地的學校上學,接受純正的西方教育,這難免就會有同化。陳鳴是一個香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倫敦的華人學校早在二十五年前就正式建立了,迄今為止一共建成了七所,一所高中,兩所初中,四所小學。

接受中國文教部和英國樞密院教育委員會的雙重領導,之所以這麽說的原因是,這七所學校的老師80%都是由中國文教部提供,每年中國政府還會對這七所學校進行撥款,其用意並非單純的維持七所學校的開辦、存在,更大方面的作用是給當地華人的適齡兒童一個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

再加上眼下英國的教育環境是很落後的。現在的英國可沒什麽義務教育,半個世紀前的英國成人識字率只有15%,民眾讀寫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賴於民間和信仰團體或是個人開展的慈善學校活動和星期日學校活動。很多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的小孩甚至都會出現想上學而不得的糟糕局面。

倫敦城內沒上過學和不識字的孩子,遍地都是。陳漢的如此舉動,具體的說是陳鳴的如此舉動,那就是在歐洲人面前樹立起中國高大的國家形象之余,還要讓那些幼年或者是自出生日起就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下一代人,牢牢記住自己的文化、文明,記住自己的語言,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現如今倫敦的華人數量超過了三萬人,適齡入學兒童超過四千人,適齡兒童的男女入學率高達90%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幼兒入學率100%,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數字。

當然,這也跟陳漢提倡的義務教育有關,國家的義務教育也就負責到小學畢業。現在不是21世紀,陳漢也沒能力負擔得起全國初中階段的學生花費開銷,想要上初中,除了要考上之外,還要有足夠的經濟負擔能力。而高中就更別說了,他們是有資格報考國內的大學的。雖然這很不容易,但也比英國要強。

英國人這些年的議會裏,不停有人叫嚷著擴大大學數量,但整個英國,整個英格蘭依舊只有牛津和劍橋兩座大學,那也是叫人醉了。

不過順應時代的發展,英國的大學數量雖然很少,但職業學院這些年裏的發展倒是很快速。畢竟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實用性人才,職業學院就是培養實用性人才的專業機構。

李壽和張瑋就是唐人街高中的老師,一個教數學,一個教歷史。

李壽已經在英國待了四年多了,明年下半年他就可以回國了,而張瑋卻還需要在這裏多熬幾年。

但想要成為人上人,就要吃的苦中苦。職稱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評上的,大城市的戶口可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落下的。這些就需要李壽、張瑋五年的光陰去奉獻,而且還不能敷衍了事,陳漢派去的學監會把他們每學期的工作情況匯報文教部的。

作為出身普通,學的又是教育專業的人,李壽、張瑋能爭取到來英國的機會那也是考出來的。

“這爵祿街是一天比一天熱鬧啊,這景象比京城也不差多少了。”

張瑋左手拎著一包雜貨,右手拿著一個肉夾饃,一邊走著一邊吃著,是滿口流油。在爵祿街,進餐館裏吃飯是一回事,但他更喜歡靠路邊小吃來解決自己肚皮發餓的問題。

“也就是這巴掌大的一塊地兒。”李壽手裏拿著一張報紙,《泰晤士報》的增刊,是關於不久前震驚歐洲的華沙火車站刺殺案的增刊,就跟在張瑋的身後,優哉遊哉的看著報。

人已經在英國渡過了四個春節的李壽,而且明年下半年就能回國的李壽,對於眼下的熱鬧是一點都不放在眼裏。十個爵祿街也比不了一個秦淮河!明年過年的時候,他要湊熱鬧能直接去秦淮河了。翰林院大學畢業,又來到英國盡心盡力的教書五年,文教部不把他分在南京那是沒有天理的。

李壽回了一句話後,低下頭再接著看起了報紙。這上面是關於華沙火車站襲擊案的最新報道。塔列朗竟然就這樣的死在了華沙,真的是難以想象。這可是法國的總理大臣啊?

而現在刺客的身份也有了確定,華沙市政府職員,出身波蘭貴族家庭……

李壽心理面唏噓不已。

這麽好的出身,有著體面的工作,還有一個漂亮的妻子,竟然義無反顧的走向了刺殺這條絕路……

李壽不是為刺客感覺著可惜的慌,而是在內心中為波蘭人反抗沙俄統治,爭取獨立自由的決心而感到波蕩、震動。同時也關注著這間刺殺案件之後的一系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