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這可是一場戰爭!(第2/3頁)

落入陳漢統治下後,廣州商團雖然遭受了嚴重清洗,很多豪富大賈,現在骨頭都爛掉了。可底蘊充足的廣州商團利用更加放寬的貿易政策還是迅速恢復著自己在外貿上的實力,還積極的向上海和南洋探出了頭角。尤其是南洋!

一個個手中有了余財的廣州商人組成了開墾公司,在廣州的南洋開墾局領取了許可證,然後一頭紮進了西婆羅洲中。

說起來這還是因為一個故老相傳的傳說,一個在閩粵沿海流傳了很多年很多年的故事。後世很多人眼中礦產資源貧瘠的婆羅洲,在這個時代閩粵百姓的眼裏可是有著一個很高大的名字的——金山。

是的,婆羅洲在這個時候就被很多閩粵人稱為金山。

因為在這裏生活的很多華人,就是靠采金為生。與爪窪島和蘇門答臘或是呂宋的華人不一樣,西婆羅洲的華人雖然也有從事農業種植的,比如種胡椒。但這些人只是後者的數量中相對較少的一部分,他們的主要勞動力,男性勞動力,從事的還是開礦。

陳鳴在站穩腳跟後,對南洋各地的華人進行了摸底排查,對比呂宋和爪窪、蘇門答臘等地的華人多以從事農商為主不同,婆羅洲的華人人數多達七八萬,卻有接近半數從事著礦業勞動。

據說這一傳統是因為早期登陸西婆羅洲的華人多數為當地人頭領(如蘇丹)開礦采金。由於華工勤勞,技術熟練,有一些人在國內時就有淘金的一技之長,再加上誠實可靠,是以深得當地首領信任,當地蘇丹一般喜歡招募華工開礦,自己則從中坐收礦利。所以這就成為了婆羅洲華人的一個傳統了。

西婆羅洲的許多個金礦還有個別寶石礦都是這樣開發出來的。一個礦上的華工一般為幾十人不等。那裏的老人回憶說,三四十年前,只蘭達一地就有華人開采的金剛石礦場11個,每個礦場華工平均為二三十人,每人每年能掘得一布克金剛石(需小礦石二三百個,價值20-24盧比)。收益是相當豐厚的。

在此開礦的華人以閩粵兩省之人居多,首先是廣東的潮州府人,包括潮陽人、揭陽人、海豐陸豐人,其次是嘉應州人,惠州人。這些淘金人一如台灣的漳泉械鬥,地域關系十分明顯,另外就是內部組織還很嚴密,“大哥”的權威地位無人可以挑戰。

也因此當復漢軍的人接觸到婆羅洲的時候,當暗營把潮州府的黃桂伯,嘉應州的陳蘭伯等人全部都給收入了囊中。整個西婆羅洲的華人也就不用費什麽力氣,即被復漢軍納為己用了。

說起來被陳漢視為眼中釘的東南宗族關系,在婆羅洲上卻是大大的幫了暗營一把。

隨後復漢軍暗營就不停地向婆羅洲的各股華人力量轉入武器、鐵塊等等,等到廣州、福州被復漢軍奪取的時候,整個西婆羅洲也差不多被華人所控制。

當地的那些土著打拼起來根本就不是華人礦工的對手。在古代社會裏,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礦工的組織性和戰鬥力比起農民都是要強出許多的。尤其是懶散的農民!

整個西婆羅洲的華人礦工三四萬人,得到了國內的支持和示意後,一旦動起手來,當地那些懶散的土著就只能跪下了膝蓋,就算西婆羅洲的幾個蘇丹相互引援也不成。華人的武器很簡陋,但土著的鬥志更差勁。即使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都暗地裏向島上的土著輸送火槍,而華人的背後也有復漢軍的支持,他們手裏的火槍比例不高,數量也不算少,且還有大炮。

所以三分之一個婆羅洲的土地就被華人所控制了,土地上的金礦自然也完全屬於了華人,不需要再對蘇丹繳納後稅了,連帶著胡椒、稻米、甘蔗、西米、椰子幹等農業種植產業也迅速發展了起來。

暗營綜合統計了一下婆羅洲的年黃金產量,不算是太高,但兩三萬兩還是有的。

尤其是那幾個著名金產地,其一莫佳因,為華人十三公司淘金致富之地,那裏被挖成了上百畝的大湖;其二深石罅,傳說礦工衣服染有泥漿者,每件可洗出數分全子;其三是三千,名稱甚怪,相傳是以幾個剛剛抵到這裏的華人獲金三千兩而得名!產量都算相當的不錯。

再因為這裏的移民和開采都是由民間自發性組織,所以別看一年兩三萬兩金子不多,綿延上百年下來,凡是來到婆羅洲的華人手裏都有了金子,那麽婆羅洲不是金山也是金山了。

這兩年裏復漢軍在南洋的根基越來越穩固,以婆羅洲為例,中東婆羅洲的土著就已經很少再向西婆羅洲進攻。反倒是沙撈越被西婆羅洲的華人合力給拿了下來。

陳漢官方至今名義上還沒有進入西婆羅洲,這裏的‘政府’組織機構和模式已經是‘公司’。但是誰都知道,現在掌握著這些公司權利的人早就不是原先的帶頭大哥了,而是那些從大陸送過來的人。